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彩虹邨最啱「深度遊」

時間:2017-11-17 03:15:53來源:大公網

  圖:彩虹邨已成為內地遊客熱捧的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香港雖是個石屎森林,但亦因密集的建築物、燈火互相倚伴,令香港成為東方之珠。時下樓宇的設計風格即使是豪宅,亦比不上香港公共屋邨彩虹邨多彩多姿。彩虹邨已成為內地遊客熱捧的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之一,也是近年港人和境外遊客最愛拍攝的香港城市景觀。/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文、圖

  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興建的其中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牛池灣,其各樓宇由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分期落成。為何取名彩虹邨已無從稽考。彩虹邨每幢大廈的外牆都塗上不同色彩,形成一道七彩繽紛的彩虹。內街的七條街道名字,亦以彩虹七色紅、橙、黃、綠、青、藍、紫為開首(分別是: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青楊路、藍鐘路、紫葳路)。彩虹邨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因為設計獨特,彩虹邨於一九六五年榮獲香港首個建築師學會的建築銀牌獎。

  從上個世紀到今日,彩虹邨已由當日平平無奇的公共屋邨,變成為今日香港的十大旅遊景點之一。以往內地旅客來港多是到旅遊勝地和商場遊覽、購物,近年流行深度遊,年輕一族追求的是與眾不同的新景觀。

  內地遊客樂此不疲

  記者生於香港卻從沒到過彩虹邨,比內地遊客更加「大鄉里」。第一次去彩虹邨是為了工作,再「舊地重遊」也要感受一下深度遊的感覺。由於這天是周日,邨內的羽毛球場及籃球場多了很多內地遊客,亦有本地年輕情侶,以及帶着子女的家長來這裏遊玩。情侶、遊客到處取景拍攝,更有人躺在塗上色彩的籃球場上享受陽光,小孩子到處跑,他們像被七色彩虹包圍,畫面一片歡樂。

  那天記者和幾位來自內地的年輕女遊客交談,問她們何以會來彩虹邨?她們說:「來之前,我們上網查了香港的好去處,其中彩虹邨是香港十大景點之一,在內地很出名,說來這裏可以拍到很美的照片。」「那你們感覺如何?」「這裏真的很美,內地還沒有類似彩虹色彩的大型屋邨,我們首次來香港,一定要來朝拜彩虹邨,果然沒有令我們失望。」見她們興致勃勃周圍取景,好趁此行留下彩虹倩影。她們還說如今自由行的旅客,尤其是來了香港多次的人,他們再來的話,便會選擇深度遊,感受一下現代城市以外的另一種風土人情。

  在籃球場蹓躂了一陣,便走落樓下通過停車場往其他街道去。見到有街市、雜貨店、糧食店、麵包店、休憩區、遊樂場、餐廳、酒樓、便利店、髮型屋。逾半個世紀的彩虹邨,部分店舖裝潢陳舊,經歷變化都只是店舖易主。走過一間雜貨店和糧食店,先走入雜貨店買飲料,跟老闆聊聊天,他說自己從爸爸手上接手經營,賺兩餐並沒有問題。近年多了很多遊客,有內地人也有外國人,可是生意仍上落不大。他還說:「近來每日都有一個內地遊學團來彩虹邨參觀,人多了,熱鬧了,但畢竟這裏是一個舊屋邨,居住的多是老人家。我年紀也不小,反正有生意便做,我還可去得哪兒?此外,還有很多劇集、電影在此取景,我也同過不少明星合照。」

  街坊酒樓扎根50年

  這位老闆樂天知命,守着自己的小生意,自有一片天地。跟他道別後,走過糧食店,見到一對上了年紀的男女正襟危坐於店裏,夾着兩人中間是吊着的一大一小兩塊魚翅。見魚翅有部分發黑,便問他們這塊大魚翅是否已變壞?還可售賣嗎?女的帶點晦氣回答:「這塊魚翅不賣,多多錢都不賣。」「那其他食材呢?」「全部都賣。」男的一直沒有出聲,記者於店內周圍看看,二人亦沒理,直至離開他們都是「原封不動」。再向前走見到一間金碧酒家,此時酒樓已「落場」,透過酒樓玻璃門望入去,見到有幾張枱,夥計都上了年紀,可能未有人客倍覺冷清。其後訪問了一位女街坊,她說這是彩虹邨唯一的酒家,街坊都是在這裏開大食會,聯繫感情。人客多數是街坊客,聚在一起又是老掉牙的想當年,暢所欲言,笑料百出。

  街坊說着金碧酒家已扎根五十年,日日坐滿人,每日下午到酒家打麻雀已成為街坊的習慣。夏天時,許多老人家叫碟燒味飯,一坐大半天嘆冷氣,夥計習以為常。如果是熟客更不用招待,客人、夥計很熟絡,打成一片,根本分不清楚。街坊還嘆謂:「屋邨酒家,光顧的都是老街坊。酒家有賣一籠一個叉燒包,老闆想到老街坊吃得不多,硬要老人家吃兩個又何必呢!這就是人情味呀!酒家老闆娘很好,不會賺到盡。」此時街坊說是時候回家了,記者想起糧食店的兩位老人,他們當街坊是家人般無需招呼,入店舖購買隨便選擇,付錢後便可離開,令人感受濃濃的街坊味。

  門常開迎新知舊雨

  那街坊離去後,再回金碧酒家看看,懷舊裝潢,青花懷舊磚牆、紅色金花的掛布,估計已五十年不變。抬頭看樑上的灰底水泥牆「金碧」二字已見斑駁。門口有副對聯,右邊寫上「金盞銀盤佳餚迎貴客」,左邊是「碧杯玉箸美酒讌嘉賓」。翻查資料,酒家由阮氏一家經營,早在一九四三年,已在牛池灣開業,當時名為「秋記酒樓」,彩虹邨建成後,一九六四年便遷入易名為「金碧」。彩虹邨的老街坊,無人不識「秋叔」。「秋叔」去世後,便交由眾子女接手,他們在各個崗位上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相隔不久,記者第三度到彩虹邨,就是要嘗嘗舊酒家的風味。時值下午,酒家裏已有兩枱麻雀,亦有兩枱食客。推門進入酒樓問還可以飲茶嗎?老闆之一秋姐說可以。其實踏入酒家第一步,已感時光倒流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茗茶每位五元,如貴客自己開茶,反而收費十元,這是因為老闆考慮到茶客上了年紀,擔心他們自己開茶會燙傷。記者離開時,秋姐說彩虹邨遲早會重建,舊酒樓亦會式微。

  滄海桑田,但見邨內樹影婆娑。彩虹邨儼如一棵五十年的大樹,大樹根支撐着一個小社區、一間又一間的老店。除街坊客之外,亦吸引遊客到訪,門常開迎來新知舊雨。但到底屋邨人口老化,偶然聽到些老人家發牢騷,大大聲跟同伴說人老了沒有用,亦見到有老人家執紙皮。居於屋邨的人各有不同故事,能成為內地網民熱捧的景點,不要問為什麼,自己來親自感受一下好了。來了,你就了解到彩虹邨不單是拍照的好景點,還是一個已被大家遺忘獅子山下精神的小社區。

  下期「城市地圖」將於十二月一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