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外貌/資料圖片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十分支持在香港設立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希望港人因政治爭拗錯失故宮。她認為:「對香港民眾來說,未來將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到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公報記者 劉曉宇
周功鑫在博物館界工作四十餘載,二○○八年至二○一二年擔任過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這已非她第一次為西九故宮「正名」、發聲。去年年底,西九故宮理念甫落地便引發香港社會討論。今年二月,周功鑫受邀於香港大學舉行講座,講座上她形容西九故宮是「港人的新年禮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又是那麼豐富,現在北京故宮願意把藏品送到香港來,在香港建一個分館,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周功鑫介紹,北京故宮藏品數量豐富,在精品上與台北「故宮」各有特色,以書畫、瓷器著稱,亦收藏有大量清代文物,是人們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文化是超越政治的,文化如果被政治干預的話,人們就失去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她說。
文物訴說歷史
周功鑫認為,博物館是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很好的場域,她將博物館稱作「最有樂趣的地方」。在博物館,人們能夠通過文物陳列串聯成的故事線,去呈現歷史真相與當代人文價值,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周功鑫任職台北「故宮」院長期間,致力推動革新,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入博物館。她以多媒體形式辦展,設立「分齡分眾」活動,帶領台北「故宮」躋身「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博物館」之列。她說:「每個華人的基因裏面都有中華文化,如果把自己置於中華文化以外,那就是把能夠讓你豐富人生的、具有開闊視野、接觸古人智慧的機會,完全切斷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周功鑫將二十一世紀稱為「中華文化的世紀」,「如果中華文化傳得廣、傳得遍、傳得深,會對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
本科學習法文,一九七二年畢業後留校當任助教,二十五歲前,周功鑫的人生與台北「故宮」幾乎「平行」,卻「一入宮門深似海」。從導覽、文職到行政,她結緣「故宮」三十一載。「博物館實際上是最有樂趣的地方,它是一個多元功能的機構。」周功鑫說,博物館具有典藏、研究、展覽、教育、娛樂的功能,年輕人在裏面有各種磨煉機會。
宮女稱謂緣起
決定放棄台灣輔仁大學助教一職後,周功鑫收到三間機構拋出的「橄欖枝」,其中台北「故宮」的待遇最低。「那天蔣復璁院長要見我,從院長辦公室出來後,有個聲音在說:『如果我好好做,一定會幫到這個地方。』」當時她對台北「故宮」了解很有限,第一次參觀還是大學時和家人一起,覺得這地方「悶極了」。這或許就是緣分,無從追溯原因,周功鑫決定留下來。
周功鑫「進宮」後第一份工作是外語導覽,藝術史對她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她白天上班熟悉環境,下班後和同事到咖啡廳互相切磋、閱讀相關書籍,分享學習心得。「那段時間像回到學生時代。」
調做外文文書後,周功鑫負責處理來往函件,更加了解台北「故宮」與其他博物館的交流。她利用畢業後學習的電腦知識,把所有檄文重新做了檔案整理,按年份、名稱、摘要歸類,以便查檢。那時蔣復璁院長常常找她說:「周小姐,你幫我查某一個人。」只需要人名、時間、大概事情,周功鑫就可以很快查到資料然後給他。不久後,蔣復璁把她調進了院長室,「欽點」她做院長機要。
做了兩任機要後周功鑫離開台北「故宮」,回母校成立博物館學研究所,又於二○○八年受邀回到「故宮」擔任院長。有一些媒體稱她為「宮女」,因為她「進宮」時僅二十五歲。「這樣的一個稱謂對一個做博物館的人來講,是一種肯定。」周功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