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你想要什麼?/大 千

時間:2018-05-16 03:16:17來源:大公網

  每當我們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徵詢旁人的意見,多數時候總會收穫一句:你想要什麼?

  生命總是充滿變動的可能,也許是一個工作機會,也許是一段親密關係。一旦做出選擇,和已經擁有的生活相比,要麼更好,要麼更糟。有時候我們無法憑藉一己之力來通盤考慮,所以我們會去問值得信靠的朋友和家人,去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往往,「你想要什麼?」這句話,會是對方在聽完你的陳述之後的開場白,以及對方的分析過後的結束語。

  我想,作為開場白的「你想要什麼」,問的是你在期待什麼。升職、加薪、擁有或失去一個伴侶、背井離鄉、逃離舒適圈、成長機會……有沒有想明白這個選擇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這個選擇背後,是好或不好,你是否有所思量?它能夠帶給你的,與你所期待的是否匹配?這是第一個「你想要什麼」,從這個問題切入,逐漸拉近你與提問者的距離,讓對方進入你的立場,思考你所面對的選擇,從而給出更精準的建議。

  對談進入尾聲時,作為結束語的「你想要什麼」,把選擇權再次交給了你。聽過再多的旁觀者清,當局者也未必能清,何況旁觀者,也未必見得能真的完全站在你的立場去思考,他必然也權衡了很多利害關係:父母會權衡孩子是否會太辛苦奔波,戀人會權衡伴侶會否冷落自己,朋友免不了以自己為參照系做對比。分析來分析去,旁人提供的都是這個選擇帶來的一個可能性,綜合考慮這些可能性後,做出選擇的人,還是當事人自己。所以這第二個「你想要什麼」,其實是旁人替你問你自己。

  沒有人能輕易地回答出這個問題,至少我身邊能給出明確答案的人屈指可數。能回答出這個問題的人,一般也不太會再去徵詢他人的建議,因為他早已胸有成竹。於我而言,也只能回答出「我不想要什麼」。通過排除法去縮小包圍圈,找到「想要什麼」的答案,或許也是一個不壞的選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