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鈔票綽號有來由/過來人

時間:2018-05-16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滙豐銀行在一九三四年發行的一百元港鈔,的確紅得厲害/作者供圖

  說到鈔票,相信很多人都希望擁有越多越好,但在香港開埠初期,由於物價廉宜,所以鈔票的面額也不會太大。在筆者懂事的時候,身上有一張十元紙幣已經豪得可以請人吃大餐,甚至到大酒店鋸扒。

  由於以前的鈔票好使好用,所以鈔票本身的面積也特別大,例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十元鈔票,面積就大過現時的一千元。當然,其購物價值亦同樣可以與今日的一千元相比,甚至更高。

  在一千元鈔票於七十年代發行之前,港鈔最大面額是五百元,而在那個年代,紙幣的面額非常多,最小的有一仙,隨後有五仙、十仙、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和五百元。對一般勞工階層而言,五百元是難得一見的,因為當時的月薪也不過是百餘元而已,五百元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林林總總的紙幣當中,幣值較低的如一仙、五仙、十仙和一元都是由政府發行,但在某段時間,政府曾委託上海滙豐銀行代為發行,至於五元以上的紙幣,則統統由三大銀行負責發行,而且每隔一段日子就會更改鈔票圖案和設計,使原來的舊鈔票變得有收藏價值。

  為了方便日常對鈔票的辨悉與溝通,人們在生活過程中慢慢地給各種鈔票冠以地道的別名,例如十元由於以綠色為主,所以被稱為「青蟹」;一百元由於是紅色為主,所以被稱為「紅衫魚」、「紅底」或「大牛」;至於五百元,據傳由於鈔票上的人像真人有點駝背,因此就被冠以「駝背佬」之名;直至七十年代後期發行的一千元鈔票,由於以金色印刷,所以甫面世就被坊間稱為「金牛」,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鈔票之中變化最多的當數十元、二十元和五十元。這三種鈔票不僅圖案設計改變,就連本身的顏色也來個大變身,例如十元本來是綠色為主調,但今日已變成紫色膠鈔,並被人們稱為「花蟹」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