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千年敦煌 現代傳播

時間:2018-05-16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裸眼3D技術再現莫高窟158窟的「涅槃卧佛」

  「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內的上海中心展覽館近日正式開幕,開館之展選取了一個古老而厚重的主題──敦煌。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考古所、甘肅省簡牘館、蘭州市博物館、靈台縣博物館及清水縣博物館等七家專業機構貢獻出了各自的代表性藏品:莫高窟的複製洞窟、百餘件古絲綢之路沿線發掘出的古物、曾讓各國文物販子們垂涎的藏經洞經卷原件,共計一百零六件(套)……拂去了千年的歷史塵埃,置身於現代化的都市、燈火通明的展廳內。古與今激情碰撞出的火花,不僅給尚無緣赴隴一睹真跡的觀眾上了一次生動的基礎課,亦用實例向公眾展示了近年來內地敦煌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大公報記者 張 帆 (文、圖)

  伴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作為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敦煌,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只是由於路途遙遠、自然條件艱險,到敦煌旅遊並不能「說走就走」。加上近年來,出於文物保護的考量,大量的洞窟無法對遊客開放,要想如當年的伯希和、斯坦因,乃至張大千那樣親身踏入其中欣賞、觸摸、臨摹更無可能。但是,比起前人,我們又是幸運的,得益於越來越成熟的高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日漸壯大的專家人才隊伍,敦煌正與我們越來越近。

  緣起禪修刻錄歷史

  毫無疑問,所有關於敦煌的展覽,「敦煌石窟」和大多繪製於其內壁的「敦煌壁畫」都是最受矚目的,它們亦是敦煌最重要的文化遺產。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介紹,敦煌莫高窟創建於公元三六六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一千年間持續不斷的營建,現存洞窟七百三十五個,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有四百九十二個。現存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兩千多身。

  所謂的石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建築。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即便是在中國本土,石窟亦非敦煌地區獨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也在世界享有盛譽。但以莫高窟、榆林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歷經千餘年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現場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專家介紹,從材質結構來說,敦煌地區的地質屬於沉積岩,結構鬆散,其中的塑像只能採用木頭做支架,泥塑加彩繪,而非傳統的石刻,保存不易。好在先人們經過長期摸索研究,又創造了獨特的覆斗形頂的建築結構,讓石窟更加堅固才能歷千年風霜而不倒。

  壁畫展現文化融合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儘管是以僧人禪修為發端,但石窟隨着佛教一同傳入敦煌地區後,逐漸本土化、世俗化。修建石窟成為一種積功德、保平安的風俗,諸多俗家人上至廟堂下到江湖,都加入了修窟的行列。各人根據自己的財力決定洞窟大小、裝飾的奢簡,甚至有一個家族歷經數十年、數代人前仆後繼地修一個窟。與此同時,絲綢之路頻繁交流帶來的多元文化,也深深影響了修窟的工匠們,他們通過自己的手筆,廣泛吸納外來影響,又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這才讓我們今天能夠看到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敦煌石窟。

  和以往重要的敦煌展覽一樣,此次研究人員也在上海中心裏複製了三個敦煌洞窟供公眾參觀,分別是榆林第29窟、莫高窟第220窟和莫高窟第285窟。這三個洞窟在當地並不對公眾開放,並被稱為「特窟」。「特」即獨特,包括有確切的開鑿時間和開窟人姓名,壁畫內容完整、獨特,有一定代表性。

  跟隨研究人員指引,記者首先來到了「莫高窟285窟」。此窟為覆斗頂方形,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確鑿紀年的洞窟。窟西壁開三龕,中央大龕內端坐着「未來佛」彌勒佛,因尚未成佛,故雙腿自然下垂而非盤腿而坐。南北壁各有四個禪室,北壁上繪七佛說法圖和供養人像。有意思的是,佛教的洞窟,穹頂四壁上繪製的卻多為道教題材人物─風雨雷電四神、三皇、伏羲女媧等等,專家介紹,這展現了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與本土宗教文化相互吸收借鑒的成果。這樣的特點還集中在洞窟南壁,上面繪製的故事雖為印度傳說「五百強盜成佛因緣」和釋迦多寶佛說法圖,但下面的亭台樓閣、山水等都是中國風。

  同樣體現了文化融合的還有榆林第29窟。專家介紹,榆林窟又被稱為莫高窟的「姐妹窟」,其中的西夏文化特徵非常明顯。如我們眼前的29窟,前壁門兩側繪有供養人,其中就有當時西夏國地位極高的國師。畫中的男性均為西夏武官服飾,面前均有西夏文榜題。門右側還繪有女性供養人,也是西夏服飾,女性入畫在佛教洞窟中也不多見。

  複製洞窟細節精準

  儘管複製洞窟而非原件參展,已經成為敦煌展覽的常態,即便是到了敦煌當地,能見到的真跡也屈指可數,但以今次展覽為代表,敦煌洞窟的複製也從純人工逐漸走向數字化。

  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敦煌洞窟壁畫的複製均採用專家一比一手繪臨摹,難度高、工期長,通常一年只能臨摹一個平方米左右,久而久之,最早的一批人工複製品也已經成為文物。但這樣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求知慾,也跟不上洞窟自然衰老和退化的速度。

  我們眼前的複製洞窟採用高保真打印,電腦的精準度也能更好表現出洞窟的獨特之處。比如莫高窟220窟,又被稱為「翟家窟」。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初唐洞窟之一。一九四三年,敦煌研究院專家將其表層的宋代千佛畫剝離後,發現下面還有一層保存完好、色彩如新的初唐壁畫,並在前壁和右壁發現兩處貞觀十六年的題記。經過研究發現,這一洞窟是唐代一個名叫翟思遠的達官為家族修建的,而在三百年後,又由翟家的第九代曾孫翟奉達重修。即將原畫覆蓋後繪上新作。現在走進洞窟,可以看到正壁龕內有唐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而左右兩壁繪製的均為敦煌壁畫重要的題材「經變畫」。左壁為西方淨土變,右壁為藥師經變,東壁門兩側還有維摩詰經變。

  研究人員介紹,多層壁畫的現象在敦煌洞窟中並非只有這一處。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敦煌後就曾試圖剝離一些壁畫,後來張大千也曾發現過可以剝離的壁畫。而這220窟中的壁畫被整體剝離後,最後被安置在另一處沒有壁畫的洞窟中保存。此次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好了解這些細節,複製原始壁畫時,特別留出了接口部分和一小塊後世重繪的部分。

  還原「文化聯合國」

  在此次近兩千平方米的展廳內,策展人並不僅僅想呈現石窟這樣的個體,也試圖詮釋敦煌的另一個標誌性特徵─文化聯合國,即不同的宗教、文化、信仰、經濟貿易、生活習慣和藝術追尋在此實現了共存與相容。

  因此,甘肅方面此次還「請」來了不少重量級的展品─代表仰韶文化的對三角紋彩陶體、西漢鎮墓辟邪的木獨角獸、成為中國旅遊業圖形標誌的「馬踏飛燕」(複製品)、中國郵政標誌的「驛使圖」墓磚畫、北朝時期的東羅馬鎏金銀盤、唐代大雲寺舍利銅函金棺銀槨,以及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幸存的經書原件……

  研究人員還指出,其實敦煌石窟本身也是「文化聯合國」的載體─在石窟中,可以看到印度文化的特徵,也可以看到中亞犍陀羅藝術風格,通過佛教造像,我們還可以看到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敦煌壁畫除了畫風、繪製的主題人物、故事、裝飾都來自不同宗教和文化,即便是繪畫採用的顏料,也是全部產自中國,如藍色來自阿富汗的青金石、綠色是綠銅礦、鮮艷的紅色則是朱砂……有了交往和貿易,才有了色彩。

  主辦方介紹,在展覽期間還將陸續更換部分展品,努力把更多有代表性的展品呈現給觀眾。同時,也將突破展館和展覽的局限,在接下來的十個月內陸續推出八大主題五十多項以學術、藝術、技術、宗哲學、音樂、舞蹈、神話、生活等為主題的活動,包括高峰論壇、研討會、世界級大師班、音樂會及新一代的敦煌傳承計劃等。

  專家表示,千年遺珍,儘管脆弱易毀,但「養在深閨」絕不是科學的保護和傳承方法,這樣通過現代化的手段輸出、傳播、普及,也有助於喚起更多人共鳴和共識,認識敦煌、為了敦煌永遠年輕而努力探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