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禪幾乎人人都有,大多習慣成自然,基本已是條件反射。故而有時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尷尬和誤會也就隨之而來。
張廷玉是清代康雍乾三朝重臣,晚年以謙抑為務,韜光養晦,遇有下屬報告工作,動輒以「好好」搪塞。一日,有小吏來請假,張廷玉問所為何事,小吏回報說家中老父去世需料理喪事,張廷玉順口說「好好」。在場人等都掩口而笑,而張廷玉卻懵然無知。
比張廷玉資歷稍晚的陳宏謀,也是一位官至宰輔的漢族大僚。在乾隆朝中期擔任東閣大學士,當時的政府首揆是滿洲人尹繼善。清代重滿抑漢,陳宏謀更是小心謹慎,處處禮讓尹繼善,遇事必說「還讓中堂」,讓尹繼善居先,自己殿後。二人是同齡人,尹比陳大一歲。且都是雍正元年恩科進士,屬於「同年」,又同朝為官多年,感情深厚。晚年陳宏謀病重,尹繼善登門探視。兩位年逾古稀的老友對坐,尹繼善不禁感慨地說:「吾輩均老,不知誰先作古人。」不料陳宏謀仍下意識地說:「還讓中堂。」
兩人多年至交,且陳宏謀病體衰弱,尹繼善並未責怪,但想必心中多少有些不快。乾隆三十六年,年近八旬的陳宏謀告老還鄉,途中得知尹繼善的訃信。陳悲痛不已,堅持要掉頭回京弔唁,結果體虛心傷加之舟車勞頓,也在半路去世。「還讓中堂」竟一語成讖。
嘉慶朝內閣學士賡泰是滿洲人,以資深歷任顯職,屬於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那種庸官,「人爭厭之」。他的口頭禪是「可不是」三字,所以眾人給他取了個綽號「賡可不」。輔國公晉隆,性格滑稽,一日共坐時故意打趣,雞毛蒜皮地閒聊,賡泰都以「可不是」回答。但晉隆突然問賡泰看某大臣相貌是否可作龍陽君,結果賡也漫應之以「可不是」。該大臣知曉後大怒,賡泰這才緩過神來,長跪謝罪才得平息。
所謂「禍從口出」,口頭禪雖小,卻真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