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的故事,是一個復仇的框架,主題卻是歌頌「義」,沒有程嬰捨子、公孫杵臼捨命之義,就沒有孤兒的存活與成長,何來趙氏的復仇?
這個故事是說,晉靈公無道,奸臣屠岸賈藉機陷害忠臣趙盾,殺害了趙家滿門,趙盾的兒媳莊姬公主逃入宮中,生下一子,被趙家的門客程嬰救出,程嬰與公孫柞臼定計,由程嬰捨子冒充孤兒,告發公孫杵臼藏匿,屠岸賈當場摔死嬰兒、殺死公孫杵臼,但真正的後患趙氏孤兒被程嬰撫養成人。
在京劇裏,這個故事叫《搜孤救孤》。我看戲時不禁唏噓,一個人,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親生兒子,被人高高舉起,摔死在地,何其心痛?程嬰真不是凡人。而公孫杵臼為了救別人的孩子,命都不要了,更是義薄雲天。由此想到古人的義氣,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在另一齣戲《伍子胥》裏,伍子胥在逃亡途中,遇到浣紗女,得到浣紗女的幫助,浣紗女也因此知道了他就是被畫影通緝的伍子胥。伍子胥不過是叮囑了她一句,不要把看見他的事泄露出去。好心幫他,卻被他起疑,浣紗女內心十分不安,於是索性幫人幫到底,以死表明心志,投江而死,這樣,伍子胥的顧慮也就沒有了,可以輕裝逃命了。如此的義氣,何況還是一女流,能不算觸目驚心嗎?
還有一齣戲《刺王僚》,吳國公子姬光要奪兄長姬僚的王位,指使專諸行刺。專諸刺僚,也是捨身成義,因為專諸很明白,刺殺王僚之後,自己也會當場殞命。但是,公子光對他有恩,還給他的母親送過東西,為了報恩,一條命算什麼?這個故事更是把古人之義推向了極致。
不由想起一個杜撰的故事,說有個書生與一個武士成了好朋友,書生約武士中秋去他家飲酒,武士應允。可是時至深夜,菜和月亮一般涼了,武士還未來,書生想,莫不是失約了?正想到這裏,武士姍姍而來,與書生對座飲酒,兩人甚歡。書生問他怎麼來遲,是否路上不順?武士說,路上遇見仇家,將他困住不得脫身,想起中秋之約不能違,於是揮劍自殺,讓自己的魂靈趕來赴約。現在,坐在書生對面的,乃是武士的死魂。書生不禁淚下,感激武士的情義。
能編出這樣離奇故事的人,其對「義」的尊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故事的背景也發生在古代,若是今人在現代背景下,想必做夢也不會有這樣奇巧的構思。所以,這些鼓吹義比天高、比命大的老戲,能久演不衰,倍受追捧,可見今人的骨子裏仍懷念着一個「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