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西環,臨近海味街,天天瀰漫着腥鹹味道。有朋自北方來,乘便掃貨乾鮑海參,笑言筆者名副其實地久居「鮑魚之肆」了。於是,乘機為其掃盲,此鮑魚非彼鮑魚也。
孔子所說的「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中的鮑魚,其實是指鹽醃的鹹魚。秦始皇出巡途中駕崩,李斯、趙高為擁立胡亥,秘不發喪。時值暑熱,特別在轀輬(喪車)後的車上裝滿鮑魚,以掩蓋屍臭味。用的就是鹹魚。李斯顯然是不會拿雙頭鮑作此用途的,一來珍稀難覓,二來味道也沒有那麼重。
至於現在的鮑魚,原本叫作鰒魚。有個重口味的成語與其有關,即「嗜痂之癖」。南朝時的劉邕繼承南康郡公爵位,山珍海錯,應有盡有,卻有怪癖,喜歡吃傷口愈合結下的瘡痂。《南史》載:「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其拜會孟靈休時,碰巧靈休先患灸瘡,痂落在床,劉邕竟馬上取食之。瘡痂雖然毫不值錢,但要批量供應卻比鰒魚困難千萬倍。於是劉邕屬下的二百多名官吏倒了大霉,不問有罪無罪,常受鞭打,為的就是「瘡痂常以給膳」,滿足劉邕變態私慾。這在現代科學而言,屬於「異食癖」的心理疾病。
古代統治中心在北方,交通不便,廣東海味難以遠途運輸,供應京師顯貴的鰒魚多來自山東沿海。老饕蘇東坡任登州知州時專門作過一篇《鰒魚行》,除了盛讚鰒魚美味「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也引述了劉邕的典故「食每對之先太息,不因噎嘔緣瘡痂」。
鰒魚之名何時被鮑魚取代,已難考證。清初王漁洋在《香祖筆記》中說:「鰒魚產青萊海上,珍異為海族之冠……今京師以此物饋遺,率作鮑魚,則訛作秦始皇轀輬中物,可笑。」
而今鮑魚、鹹魚也早分道揚鑣。周星馳經典台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若在千年前,就要變成「人若無志,何異鮑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