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康城影展將首映賈樟柯導演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江湖兒女》,與戈達爾等宿將的新片一起角逐金棕櫚大獎。一九三九年創建的康城影展是最具影響力的世界電影節,金棕櫚獎也是年度世界電影最高藝術成就的標誌。
最早入圍康城主競賽的華語電影是台灣電影《蕩婦與聖女》,從一九六○年起,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康城,李翰祥導演的《倩女幽魂》入圍康城,實現了零的突破。一九六二年,他執導的《楊貴妃》入圍康城主競賽,獲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技術大獎,成為首部在康城獲獎的華語電影。一年後,李翰祥導演的《武則天》再次入圍康城主競賽。華語古裝片通過康城被世界影壇接受。與現在康城入圍都是藝術片不同,李翰祥的康城競賽片都是明星商業片,《倩女幽魂》主演是樂蒂,《楊貴妃》、《武則天》主演則是如日中天的李麗華,三部港片中鮮明的中國風,成為康城對華語電影的最初印記。儘管李翰祥個人未在康城獲獎,但領先之風,令人敬佩。
一九七五年,香港電影再次回歸康城,胡金銓導演的古裝武俠片《俠女》獲得康城最高技術大獎,主演徐楓名揚海外。她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息影,創立湯臣影業,投資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而獲得金棕櫚大獎,這也是目前唯一獲此殊榮的華語片。徐楓投資、張國榮主演的《風月》再次入圍康城。而徐楓等香港、台灣影人是陳凱歌、張藝謀等內地導演進軍康城的幕後推手,促進了華語電影更快走向世界影壇,功不可沒。
康城影展對香港王家衛、台灣侯孝賢情有獨鍾,兩人先後獲得康城最佳導演獎,王家衛還出任過評審團主席,但二位宿將近年拍片量銳減。近十年間,賈樟柯導演五度入圍康城並獲最佳編劇獎,成為與金棕櫚大獎距離最近的華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