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很多港人同事總在反覆提起這幾個英語單詞:「Work- Life balance」。直譯過來,可以理解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似乎是很多打工仔在追求的狀態:簽約給公司的八小時內,工作;八小時外,生活。楚河漢界,涇渭分明。
越是年輕的一代,越是強調「Work-Life balance」,信奉「不早到、不遲到、不OT」的「三不主義」,到點就走,工作和夜生活無縫切換,絕不浪費一分一秒。倒也不是不在乎錢,只是他們更在乎享受人生。身邊有不少朋友,工作了幾年,儲夠一定的錢,就辭職去旅行,或進修,或working holiday。總之在可以enjoy life的時候,他們絕對不會在工作上多花一分鐘。
年過三十,心態變化明顯。如果結了婚,買了房,在生計上有一定壓力,可能「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多多少少會變成「 工作與健康的平衡」。在健康允許的範圍內,賺多一點,存多一點,投資多一點,畢竟背負着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唯有work,才能保證bank account balance。即便如此,很多港人家庭還是會選擇每年出去旅行,復活節、聖誕節,合家歡的時候,「life balance」從未缺席。前公司有個同事,努力儲錢和男朋友結婚的那年,還是一個人去了日本旅行兩次。用她的話說,「錢係緊要,balance生活都好緊要。」所以港人其實是挺會享受生活的。
很多人覺得在香港工作壓力大,實則不然。和動輒「九九六」的內地比起來,在香港工作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內地互聯網行業「九九六」的不成文規定,指的是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一周工作六天。這要是在香港,便是將打工至高信條「Work-Life balance」破壞得蕩然無存,恐怕會上「 最惡劣僱主榜單」前幾名。當然,隨着科技發展,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不少人的生活狀態已經是「Work-Life Integration」,即「工作融入生活」,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自由職業者和彈性上下班者。無論選擇哪一種,關鍵都在於心態,以及能夠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