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大神的聖名起誓,我從來沒有看到王后的寶犬,也從來沒有看到王上的神駿,我只是根據沙地上留着的足跡判斷出來的。我看見沙地上有動物的足跡,一望而知是小狗的腳印。腳印中央的小沙堆上,輕輕地印着一些長條紋,我知道那是一隻乳房下垂的母狗,幾天前剛生過小狗。另外,又注意到沙土上有一個腳印沒有其餘三個那麼深,我明白這母狗是瘸腳的。」
對偵探小說略懂一二的讀者,或許會以為這段破案的台詞,是出自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又或偵探小說始祖愛倫坡的杜賓。兩人都以觀察入微,加上運用理性與邏輯,而推論出兇手破案而著稱(有別於布朗神父之流的心理分析派),但不可不知,兩位名偵探的塑造,其實都帶着一個著名角色的陰影,他就是札第格,也就是那「明白這母狗是瘸腳的」那一個人。
《札第格》(Zadig)是一部啟蒙時期的中篇小說,寫於一七四七年。故事以古代的東方為背景開展,講述品性善良的巴比倫青年札第格,因為自己的信仰、原則,以及處事手法而遇到一段接一段曲折離奇的經歷。其中一節,就是講王后的狗與國王的馬不見了,而札第格卻因為堅稱自己沒有見過這兩隻動物,卻又能夠說出牠們的特徵而遭毒打。最後,人們尋回了動物,札第格才解釋他觀察與推理的經過,而他的結論都是推論的結果。
因為札第格以觀察與推論而破案,所以不少推理小說史學家認為《札第格》(比愛倫坡的小說更早)才是近代推理小說的源頭。這說法是否成立?我還是有點懷疑,畢竟涉及謎團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觀察與推論的過程,而歷史上的謎團故事多不勝數。
但可以肯定的是,《札第格》是一部諷刺世人盲從權威以至於不可理喻,並且展現理性之可貴的作品,而《札第格》的作者別無他人,正是鼎鼎有名的法國理性主義思想家伏爾泰。我想,推理小說的源頭是否《札第格》並不特別重要,但推理的源頭就是理性主義,更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