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奇跡/米 哈

時間:2018-05-07 03:16:03來源:大公網

  一七七六年,蘇格蘭啟蒙運動的靈魂人物,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因為直腸癌而病倒床前,當時有友人問他是否相信會有一個來世在等他,懷疑主義者休謨堅定地說,這是一個「最沒有理智的幻想」。難道有幻想,是有理智的嗎?

  在他的《倫理與政治論文集》中,記下了一則休謨對「奇跡」的看法。在文中,休謨提到當時流行一個傳說,說一個在法國的修道院院長墳墓上,發生了很多「奇跡」,有人因為經過墳墓而從大病中痊愈,有失明人重見光明,有失聰者聽得見聲音。從此,休謨認為,奇跡的定義就是「打破了自然的規律性」,而「自然規律是被我們的經驗所證實的」。

  休謨進一步以伊莉莎白一世的故事,諷刺耶穌復活,並主張「宗教是建立在信仰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性之上」。換言之,對於休謨來說,奇跡不過是對自然法則的違逆,也是一個極少數的或然率,然而人卻大都沒有驗證這違逆的形成,倒讓這對自然法則的違逆,成為了信仰的基石。

  休謨對奇跡的懷疑,固然引來後人的激烈討論,尤其對於他論證方法的質疑,但我想到的是,若信仰建基於奇跡,而奇跡是極少數的或然率,那麼,「希望」的位置在哪裏呢?

  在我讀來,休謨運用理性邏輯質疑奇跡,卻繞過了人與奇跡的情感互動。或許,就如休謨所說,奇跡不過是一次性自然法則的罕見違逆,但不見得盼望奇跡的人,不知道這一道原則。這讓我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一部電影,名正言順,名為《奇跡》。

  《奇跡》講一班小孩子,聽到了傳說在九州新幹線通車當日,看見從博多南下的「櫻花號」遇上從鹿兒島北上的「燕子號」的一剎那交錯,許下的願望就會達成,奇跡就會出現。就這樣,他們千山萬水,出發去交錯點,期待奇跡的出現。最後,奇跡有出現嗎?我只記得,他們充滿希望的笑容。當然,這是一個幻想故事,卻至少是帶着理智的幻想,因而快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