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舉行的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除了如常地向本地戲劇工作者頒發各類獎項,並首次頒授終身成就獎,得獎人是實至名歸的鍾景輝博士。大會考慮過沒有其他人士具資格作為King Sir的頒獎嘉賓,故此特別安排了六十八位曾參與戲劇的兒童及青年,一同擁護着為香港舞台貢獻達六十八年的戲劇大師出台領獎。
為此,我不禁再次捧讀二○一○年出版,由塗小蝶編著有關King Sir個人的首部戲劇藝術專書《戲劇大師鍾景輝的戲劇藝術》之《舞台篇》,該書出版之時,正值King Sir在舞台從藝六十周年,別具意義。該專著記錄了King Sir多年來參與過的多個重要演出,不論是導演、演員、翻譯,甚至是幕後「班主」,都交代了King Sir對戲劇藝術的心得和專注,尤其在舞台技藝方面,更是鉅細無遺地逐點羅列,令戲劇愛好者看得異常投入。
近日翻閱該書,令我有些新的體會。King Sir述說他在香港崇基學院唸書之時,獲得美國的大學錄取修讀戲劇,於是他興高采烈遠赴彼邦。但是書中記載:「赴美前早已抱着畢業後便立即回港的決心,從沒有想過要在彼邦留下。」這與現代的年輕人可有天淵之別。在大約六十年前有機會留學美國,應該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可是King Sir知道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在白人社會其實不會有很多演出機會,更甚是未必有最佳發展,故此他一心只是學習西方戲劇的知識,學成後便盡快回港,回饋自己的根源。
另有一件有趣事,一九六四年King Sir為浸會學院導演美國名劇《推銷員之死》,但部分較保守的籌委會成員,認為劇名的「死」字未必受到華人觀眾歡迎,故此要求King Sir將劇名另作翻譯。King Sir雖然一直堅持藝術主導,但也從善如流,於是將劇名改為《淘金夢》而作公演。由此可見,一位藝術家不能獨善其身,亦需與接受他人意見,方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