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條清華街,與享譽世界的清華大學相比,這條藏在南城瓷器口的小胡同名不見經傳。它的得名,源自於這裏的一座清華寺。
幾年前偶爾路過,令人驚詫的是在一堆雜亂無章、私搭亂建的擁擠棚戶中,巍然聳立着一座規模宏大的廡殿頂建築。這種高級規式,通常只有皇宮、太廟、皇陵等建築才可以使用。足見其必來歷匪淺。翻查之後才發現,這座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一四三二年)的廟宇,名字叫「敕建清華禪林」,說明是其奉皇帝聖旨特許而建,距今已有近六百年歷史。
此地原來有一座保安寺,到明初時已傾圮。明宣宗乳母奉聖夫人,出資在原址新建,定名為清華寺。奉聖夫人哺育宣宗傾盡劬勞,宣宗感念至深,封賞不斷,故而清華寺獲得崇高禮遇,也成為北京外城唯一的廡殿頂廟宇。直至民國時期,依然香火鼎盛。
惜乎歲月流轉,一九四九年之後,清華寺逐步變成了一座大雜院。由於城市交通改造,擴建兩廣路大街,墊高路基,清華寺大雄寶殿後面的路面幾乎已接近其房簷,個子高的人伸手可及。破敗的屋瓦上荒草離離,木結構上油漆斑駁剝落,往日皇家氣派早已不復存在。
近日又一次經過時,赫然發現大殿屋瓦修繕一新,屋脊上的仙人騎雞整齊排列,斗拱、雀替、額枋也重新油漆描畫。藍天麗日之下,格外耀眼。原來,在去年底,北京市與院內幾十戶住戶達成騰退協議,展開清理修建工作。並作為文物古蹟騰退工作的一次探索試驗。歷經磨難的清華寺,將煥發新生。
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些人為的折騰為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留下了太多遺憾。眾多古蹟遭到拆除破壞,或被公私住戶佔用。著名的歷代帝王廟就曾改造成一座中學校舍,大殿成了室內操場,皇帝堯舜唐宗宋祖的木牌位,甚至被做成了小板櫈。幸而前些年已進行了清退,重新闢為文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