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早期的香港五仙硬幣因重量是三分六釐,因此被稱為「斗令」/作者供圖
九十後出生的朋友,筆者不敢說沒有見過「斗令」,但一定沒有用過,因為這種在香港流通了一百二十三年的硬幣,隨着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已經在一九八九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停止作為流通貨幣。
「斗令」的價值是五仙,在過去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貨幣,例如在六十年代,「斗令」可以買到一根油條或者一碗白粥,而麵包也是毫半兩件,汽水毫半一支,但五仙為何稱為「斗令」?卻未必有多少人知道。
其實,自明代起,中國與外國進行的貿易多以白銀進行,由外國進口中國之白銀主要為西班牙銀圓。西班牙銀圓標準重量為二十七點四克。到清末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於一八八七年起開始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圓之大小重量鑄造銀幣,因上有蟠龍像,習慣上稱之為龍洋。龍洋的輔幣中五分為一圓之百分之五,即白銀一點三七克,合中國重量單位三分六釐。
在舊時的商業行話,分別以「支」(一)、「神」(二)、「斗」(三)、「蘇」(四)、「馬」(五)、「令」(六)、「侯」(七)、「莊」(八)、「彎」(九)、「享」(十)來代表數字一至十,因此重三分六釐的五仙便被叫作「斗(三)令(六)」。
而在香港,港元原本亦跟西班牙銀圓一樣,為銀本位貨幣,港幣一圓之重量亦與西班牙銀圓及中國之龍洋一樣。一八六六年至一九三三年間的五仙硬幣均以白銀鑄造。一九○三年的五仙硬幣重一點三七克,約相當於三分六釐(即零點零三六兩),因而被稱作「三六」。彼時香港的果菜欄所用的標碼,與廣州一樣也是「之辰代碼」,故此港幣五仙亦稱為「斗令」。
一九三三年,港元取消使用銀本位,五仙硬幣亦改用黃銅和鎳合金鑄造,重量亦有所改變,但「斗令」這個稱號仍然一直沿用下來。至今天,「斗令」已經成為錢幣收藏家的恩物,相貌良好的,隨時升值過萬倍,面值數百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