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九○○年在港鑄造的一仙銅幣\作者供圖
英國在一八四一年對香港實施殖民管治時,中國的本位貨幣制度分兩個層面實施:紅銅、青銅及鐵鑄幣用於日常的小額交易;銀錠則用於大額商業交易、繳稅及儲存財富。
香港早期的殖民地政府也曾試圖推廣英鎊,作為香港的官方貨幣。不過,由於香港是貿易中心,處境特殊,所以當時有多種流通貨幣,其中包括銀元、印度盧比和中國的錢幣。反觀以金本位貨幣為基礎的英鎊並不普及而且供應短缺。政府發覺根本沒有可能以英鎊收稅,最終決定向現實低頭,在一八六三年宣布銀元是香港的法定貨幣,並於一八六六年開始發行香港本身的銀元。
香港在發展為貿易中心的過程中,曾倚賴多種不同硬幣作為日常的交易媒介。除了香港本身的硬幣以外,當時在香港流通的還有:中國制錢、銀兩,後來再加上中國銀幣;英鎊、先令和便士;西班牙、墨西哥和其他南美國家的銀元;印度盧比和其他硬幣,以及在印度鑄造的英國貿易銀元;美國銀元和日圓。
香港第一批硬幣是在英國皇家鑄幣廠以白銀和銅鑄造,鑄有一八六三的字樣,並於一八六四年面世。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由位於銅鑼灣的香港鑄幣廠負責鑄幣。然而,這家造幣廠所鑄硬幣不受歡迎,最後停產,造幣廠也在一八六八年倒閉。有一段長時間,香港的硬幣處於比較混亂的情況,不時會出現硬幣短缺的問題。由一八六八至一九六○年近百年間,港府並沒有發行一元硬幣。在這段期間,公眾主要用其他司法地區的硬幣、在印度鑄造的英國貿易銀元,以及銀行或政府發行的紙幣。在一八七二至一九○五年間,英國為香港鑄造了大量面額較小的銀幣。在一九○六至一九三一年間,香港鑄造的唯一硬幣是一仙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