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懷孕之前,要令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長,夫妻之間有否充足的溝通及心理準備是除物質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環。
很多人都渴望有一個愉快養育孩子的過程,然而這是一個必先要雙方都達成共識的課題。曾在過往處理的個案中,遇見一對年輕夫婦,女方表示很想生小朋友,而男方則更想專注事業,但男方最後為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就在自覺未適合,甚至不願意的情況下當上了爸爸。在這種雙方未有共識下誕下小朋友,這位媽媽在往後的育兒路上就相當吃力,因為媽媽往往需要比另一半付出更多心機去養育孩子。而這個擔子的壓力並不是單方面所能承擔。由手抱嬰兒時期的各方面支援,到往後升學的抉擇,甚至成長期間遇到的學業及情緒問題,一切都絕不簡單。故此,欲生育前,必先保持雙方良好的溝通。
其次是,父母雙方亦需準備正面地去面對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與落差。由二人行轉到三人世界,這位新生命、新成員是獨一無二,具有自己的個性、長處和缺點。準父母先要懂得分清理想與現實,千萬不可硬將別人的孩子當作指標。父母必然會對自己的小朋友有要求,但同時更要清楚理解自己小朋友的特質,過分地將期望加諸於小朋友身上,結果令整個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要當好家長的角色,是先留意小朋友的成長、能力及表現的特質,再作出各方面的配合及修正。
在計劃生育之前,父母亦需要調整日常及工作的時間表,初生嬰兒需要全天候照顧,他們不會懂得因應爸媽的時間表而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他們會在半夜哭醒要求餵食,又會在大白天呼呼大睡。所以父母要預計,當有小朋友時就要有靈活具彈性的時間表。一個人並不可能廿四小時看顧小朋友,但如果分身不暇,便要預先安排好可信任的支援人手。如果媽媽選擇母乳餵哺,就需要為小朋友預留更多時間,並要調校一個更能配合小朋友的時間表。父母同時要有心理準備,嬰兒出生初期必然有需要靈活調動工作的時間安排。
在成長的路途上,孩子在零至一歲,還未懂得說話時,就已經開始建立對人的信任及安全感,若這階段受阻,會造成日後的情緒、行為及社交上的問題。有時還會透過不恰當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緊張時咬手指、激動時打人或講粗口,這些情況,相比打罵,父母以身作則更為重要,讓孩子能學懂正確表達自己的方法。如果父母雙方在生育前有足夠心理準備及安排,育兒之路就自然會變得平坦暢順,更有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