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離不棄\陳劍梅

時間:2018-05-01 03:15:39來源:大公網

  我當老師好些年了,才更懂得做「學生」。

  我曾經教授的學生,人數不少,從前在嶺南大學,每學期三班有二百多名中外的本科生及交流生,於是每學期教的,正是大學十分一的學生數量。那時剛從英國回港,比較害羞,不能立刻適應,有一件事很尷尬:

  當年我住在學校旁的一個私人屋苑,內有會所,平時要吃什麼,不是在校解決,便在會所草草了事。有一天忽發奇想,自己燒飯,便決心上市場了。沒想到剛踏出屋苑,便有學生叫「老師」,然後沿路都有同學叫我。當時很害怕,因為一)我記不起每一位同學的名字;二)我穿得很薄很少。那一天開始,我便沒有自己燒飯吃了,直至近年才重拾這種樂趣。

  如今我在市區授課,碩士班是小班,沒有記不起學生的名字了。而且每位學生都很獨特,與他們同路,我的生命變得精彩。因為他們都是電影專業的學生,與我同根,我在他們身上,彷彿看見當年自己的青春和熱情。

  想起當年情,我對老師所知的電影好奇太深,學期初不久便會把書單上整個學期的書都讀完,然後下課後便緊隨着老師,找個機會發問。一個學期未到一半,我又把下學期書單上的書都讀完了,然後又提出新的問題。很感恩,老師很耐心,說話雖少,每次簡單回答,令我更好奇。啟發學生是老師的大任,我從恩師身上學會了。留學意大利的博士,談世界電影之餘更鼓勵我們研究中國電影。現在明白他的意思了,就是有文化認同的藝術家不會迷失方向。恩師去世多年,我沒有一天不緊記他的教學精神。

  有些學生今天只能擦身而過,不代表他日我們不再重逢;有些學生更是有緣,我們共同分享的可以更多。感恩,人間有情,學生給我的護愛,令我更有力量做「學生」。雖然恩師早逝,我在世上沒有一天不思念他,沒有一天不繼續追隨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