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街的名字,應該源於東漢末年了,那時候,曹操在譙郡北關、渦河南岸的窪地處操練兵勇,人聲喧嚷,馬嘶震天,硬生生把原本荒草漫道的野地給踏出了一條街,叫什麼街道好呢,因馬成街,街道的北側又有攔馬牆和飲馬坑的遺跡,索性就叫「馬場街」了。
據史書記載,曹操有多次的返鄉經歷。凡是受了挫折,吃了敗仗,他都要回到故鄉譙郡來,要麼讀書修身,要麼招兵買馬,以期東山再起。當然了,多數是招兵買馬,可以想見,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戰場,有多少赤膊拚殺的譙郡男兒;有多少攻城克敵的戰役,都是譙郡男兒給打下來的;有多少匹戰馬,都是從譙郡北關的馬場給訓練出來的……
《魏書》記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這一年,曹操練的又何止是水軍,一南一北,一處是渦河北側交匯處的洪河灣,水軍練得有聲有色;一處是馬場街附近的騎兵練得喊聲震天,這些自幼習練拳術的譙郡男兒,在曹操的帶領下,逐漸成了一支支勁旅。
曾多次在攔馬牆邊駐足,厚實的牆體,磚坯剝落,這些被歲月風化的漢磚,不知道有多少塊是被當年的駿馬踏碎的,有多少是耐不住風刀霜劍的逼迫,慢慢地酥了腰身?
當年,曹操為了不讓奔跑中的駿馬衝入渦河,特意命人建造了一道攔馬牆,這樣,馬匹快跑到磚牆跟前的時候,就有了心理準備,不至於衝進渦河作無謂的犧牲。人困馬乏之時,人可以在桑樹下修整補給,馬匹可以到飲馬坑中喝水或吃一些青草,如此看來,這塊區域的確是練兵的最佳之所。
生逢亂世,曹操深知,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馬上打下來的,所以,從幼年開始,他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會騎馬,深諳兵法,曹丕就是最具代表的一位。
《魏書》記載:「(曹丕)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曹丕自己也在《典論》的自敘中說,漢初平初年,他年僅五歲,曹操便開始教他射箭,「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其文武雙全,傾注了曹操極大的心血,亳州地方誌也有對曹丕在故鄉生活的記載,比如,在譙令谷讀書,在飲馬坑附近練騎術……如此看來,今馬場街這片區域,也是曹丕的重要成長樂園。
千百年來,譙郡人永遠對曹操這位英雄抱有很深的感情,連馬場街的名字也沒有更改,清末以後,已經轉為商業住房或民居,且有傳說曰:「金馬場,銀牛市」,足見,此處區位優勢之明顯,也印證了曹操所帶給後人的福澤,綿延百世而不衰。
如今,行走在馬場街上,民居安逸地坐落在街道兩邊,參天的泡桐樹,在春日的陽光裏開着花,幽幽地吐着甜絲絲的香氣,其北側的飲馬坑儘管已經過了千百年,據說,有風的夜晚,仍可以聽見嘚嘚的馬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