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蕭勤(右二)生於上海,旅居海外數十載,帶着作品「回家」,其背後為作品《大同》
大公報記者 張 帆 文、圖
由中華藝術宮、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蕭勤「回家」藝術大展正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蕭勤的百餘件繪畫及雕塑作品,全面回顧藝術家六十餘年的藝術創作生涯。為了回饋故鄉和祖國,蕭勤宣布「葉落歸根」,把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八十多件捐給中華藝術宮收藏,其中包括著名作品《大同》,蕭勤說:「因為我覺得中華民族最後一定是大同,而且會領導世界走向大同。」
中國抽象藝術先驅
蕭勤一九三五年生於上海,其父親蕭友梅是上海音樂學院創辦人之一。一九四九年他隨姑父去了台灣,並於一九五二年進入李仲生畫室學習。一九五六年,蕭勤獲赴西班牙藝術學院獎學金。出國前他與李仲生畫室八位同學共同創辦了台灣重要現代藝術團體「東方畫會」,在赴西班牙後旅居歐美達六十餘年。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他意識到尋求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開始重新研究禪、道、老莊等東方哲學思想,發展出了有別於西方抽象圖式的創作風格。
蕭勤是為數不多的長期旅居海外,不斷以藝術創作、藝術運動方式直接參與發起國際藝術運動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一九六一年,蕭勤聯同意大利畫家安東尼亞、日籍藝術家吾妻兼治郎和東方畫會創始人之一李元佳共同創辦了「龐圖」國際藝術運動。該運動是以東方精神為重點的國際抽象藝術運動,展現了東方精神的延續。「龐圖」在意大利文是「點」的意思,是西方藝術中最小及基本的視覺元素,這也巧妙地呼應了中國哲學對「點」的觀念。對中國哲學而言,「點」則象徵着萬物的起源和終結,闡述了古代智慧的「萬法歸宗」。
綜觀蕭勤的抽象藝術,其作品常涉獵「無盡的能量」,同時,整個生命對他而言也是「無限的學習」。隨着他個人生命歷程的跌宕起伏,由此創作出了豐富多樣的抽象藝術作品。他以東方哲學為創作基礎,主張抽象藝術作為直觀式的表達,需兼備人性化的心性。對天體物理和宇宙現象進行探索,從而發掘人類精神生命的深刻意涵。
用藝術探索人生
本次展覽中的作品來自藝術家、蕭勤國際文化基金會的收藏,以及向歐亞等地藏家借展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有早期的水墨布面或紙本作品,以及採用當年新研發的媒體丙烯所創作的畫作,包括《光之躍動》、《能之喜悅》、《宇宙能量》和《太陽》等。作品富有表現力,其鮮明的色彩,行雲流水般的筆鋒,五彩斑斕的色塊,墨點,以及幾何的構圖將古代的思哲轉化為現代的語言。此外,蕭勤對顏色,形狀和符號的運用反映了他受到中西神話,藏傳佛教和西方鋒刃派時期理性主義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些作品是他人生哲學和藝術經驗的集中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的捐贈儀式到今年的大展,一系列活動都以「回家」為名,有着更深層的含義:這不但意味着蕭勤回歸到出生的地方,也代表了他精神上歸根的表現─蕭勤一生的藝術追求要回到原點,這個原點不僅是指出生地上海,也是其文化和精神的歸宿。
蕭勤表示,這次捐贈給中華藝術宮的作品最主要的一幅是《大同》,因為他覺得中華民族最後一定是大同,而且會領導世界走向大同,另外也有一些時代的代表性作品,這都是他思想生活工作的累積,也是獻給上海、獻給故土的禮物。之所以捐出這麼多作品,與他兒時在上海度過童年與少年時期也有關係,「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生在上海,出生地的經驗與另外的地方是完全不同的。」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慢慢建立起一種交流的談話,我覺得藝術能進入一個世界,與這個世界一定有對話的功能。發展我們今後對話的可能,藝術作品其實只是我探索人生與生命的一種媒介,我一直認為藝術是回到人生的話題,這與中國文人畫的路徑與理想都是一致的。」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表示,還將與蕭勤國際文化基金會等合作,共同建立「蕭勤藝術研究中心」推動蕭勤及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研究和推廣。另外,華人藝術大家的收藏與展示也將成為中華藝術宮的一個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