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莫家泳講述瓷器外銷歷史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的中國外銷茶具,體現了十八至十九世紀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茶具文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聯合籌劃的「藝術背後:中國外銷茶具」,即日起在茶具文物館舉行。展覽精選逾六十套珍藏茶具,展現貿易與藝術交融的歷史。
中西兼具風格特別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表示,是次展覽是繼二○一五年兩館合作「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展覽後的再度合展。展出的茶具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茶具文物館及香港藝術館珍藏,包括十八世紀時期的粉彩西洋海港風景圖杯、以貓頭鷹為紋飾的粉彩花卉西洋紋章茶壺杯碟一套,青花款法國描金琺瑯彩玫瑰壺,以及以西洋人物圖畫為裝飾的外銷英國飾描金琺瑯彩西洋人物鼓腹壺。呈現出中國外銷瓷器的獨特紋飾與風格,及其對東南亞和歐洲等地茶具裝飾的影響。
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莫家泳介紹道,透過展品可以發現工藝品與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如展品中一件「青花踏雪尋梅圖小碟」,上繪有騎驢踏雪尋梅的圖景,通常認為畫中人物為孟浩然,古樸自然,而當時的西方買家不理解此畫作中的人物關係,只覺得十分神秘,反而備受吸引。因而,早期中國外銷瓷器保留中國風韻,而到了後期,瓷器在西方供過於求使得外貿商開始嘗試改變款式,中國外銷茶具亦加入西方材質如貝類,以及托碟凹槽設計,以適應歐洲的飲茶習慣。
藝術背後種種故事
展品中亦有歐洲仿製的瓷器和中國工匠仿製的銀器,由於歐洲工匠一路以來仿製中國瓷器,到貿易後期中國瓷器外銷量下降,而與此同時,中國銀匠開始仿製西方式樣的銀具。那麼,中國外銷銀器都是翻版貨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十九世紀中期,外銷銀器上的西方風格已被中國傳統風格取代。
展品呈現東西藝術與經濟交流中獨特而珍貴的傳承,參觀者除可於展覽中欣賞茶具上豐富多彩的紋飾設計,更可通過解密展廳牆壁上的十二個「傳說」,認識藝術背後的種種故事,了解中國工匠製作這些暢銷外銷藝術品的考量與心思。
「藝術背後:中國外銷茶具」展覽,展期至十月三十一日,茶具文物館位於香港中區紅棉路十號(香港公園內)。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網頁www.lcsd.gov.hk/CE/Museum/Arts/zh_TW/web/ma/mt-thematic-exhibition.html,或致電二八六九 ○六九○查詢。
圖: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