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的《西遊.生命之旅》,連續幾個周末及星期日邀請研究中國文學的不同專家,透過《西遊記》的故事內容,以及故事角色的經歷和面對生命挑戰的態度,向公眾人士主講生命教育講座。我參與了全部四個講座,講者的背景、風格和切入角度各有特色,令聽眾獲益良多。
近年專注探討與殘疾相關的文化議題的視障作家盧勁馳,主講題目是「佛道世界裏的生死景觀─淺談《西遊記》中與生死相關的神魔想像」。盧氏列舉《西》書內各種與死亡有關的意象,例如悟空七十二變的「屍變」,讓元神與肉體可以分離、結合,顯示神魔世界對死亡有着更多聯想,因而亦同樣懼怕死亡,故此需要爭取吃「唐僧肉」來換取不死身。
流行作家及影評人何故的主講題目是「多元閱讀《西遊記》:唐三藏的愛Vs孫悟空的恨」,何氏認為《西》書是有關佛道鬥爭。唐三藏的慈悲大愛對應着孫悟空的固執大恨,也就是人和妖之別。
電台節目主持人林超榮則以編劇的角度主講「唐僧和孫悟空鬧鬧吵吵也能同途萬里完成任務的合作秘訣」。林氏認為《西》就像一齣處境喜劇,每章回都是四師徒吵鬧及捉妖降魔。唐僧雖然經常哭訴,實際是因為滿載慈悲之心,與徒弟的獸性有異。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黎子鵬副教授的題目是「欲斷難斷─《西遊記》女兒國的愛恨情.悟」。他以學術角度先闡釋《西》書內眾多宗教象徵意義,說明全書可以「心」字作總結。四師徒去天竺靈山取經,其實經書就在心頭。就如第八十五回的詩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妖魔其實就是心魔,孫悟空既是心猿,就要降伏自己的心魔。
黎教授以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名句總結《西遊記》是「永遠說不完的經典小說」,令到參加者都有所反思和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