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啟德機場是本港早年最龐大的填海工程之一 作者供圖
截至二○一七年底的紀錄,香港的陸地面積已經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九百多平方公里增加至一千一百零六點三四平方公里,在這半世紀新增的面積,都是由填海所得,相信隨着人口增加,未來的填海工程將會繼續展開,以獲取更多土地以滿足住房需要。
香港本來是一個小漁港,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國人在這裏開始殖民統治之後,人口陸續增加。由於可用土地面積仍然相當充裕,所以居住不成問題,只是住的質素較差罷了。不過,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大量內地人士從不同途徑湧到香港,當時的港英政府開始意識到土地資源珍貴,於是在六十年代開始在維港展開填海造地工程,而當年最具規模的填海工程,就是在九龍灣填海開闢啟德機場,然後陸續於香港島北端展開連串填海工程,使港島的海岸線不斷向前遷移,現今的德輔道中、干諾道中、龍和道以至灣仔北一帶等,都是填海所得,由於填海工程不斷的關係,使港島與九龍半島的海面距離由以往的超過一公里縮窄至只有幾百公尺。
雖然香港除了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之外,還有二百六十三個島嶼,九龍半島和新界是港人聚居的熱點,而自六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就在新界開闢衛星城市,包括葵涌、屯門和沙田、馬鞍山、大埔、粉嶺和上水等,以便將市區的日趨擠逼人口轉移。
由於本港境內海島眾多,於是港英政府在八十年代開始將擴展目標轉向島嶼,而首先發展的,就是青衣,並以此為跳板,在九十年代以青馬大橋和汲水門大橋將青衣和大嶼山連接起來,從而推動大嶼山新機場和東涌新市鎮的發展,而未來的發展重點,也會由新界轉向大嶼山,因為這個島嶼的面積龐大,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將來並有可能連接長洲和坪洲等有人居住的島嶼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