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年前,全球氣候劇變,人類遭受滅頂之災,只剩一千人左右。其中有些走出非洲,跋涉萬里,找到棲息地,成為今天各大洲人的始祖。這群人無一例外都天性好奇,敢於冒險,善於應變,為我們遺傳下了勇於探索的特定基因。理論物理學家、曾與霍金合作着書的Leonard Mlodinow如是說。他認為,進化過程中適者生存,人天生就懂得要適應環境。只是現代生活按部就班,平淡無奇,我們逐漸失去了應變能力。最近二十年來世界變化太快,更讓人無所適從。
因此,他主張培養「彈性思維」。吸收信息有三種方式。一是條件反射式,根據習慣行動,想都不用想。二是推理式,根據邏輯從A演進到B。三是創意思維。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情況時,打破固有思維,隨機應變,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點子。俗話說,「沒有壞天氣,只有壞裝束」,就是提倡跳出框架思考。只有培養第三種思維方式,我們才能適應運轉越來越快的未來世界。
反諷的是,科學家又說,要培養創意,就得避免過分依賴科技。別一天查幾百遍社交媒體,一時一刻都離不開手機。因為生發創意需要「無聊」時間。避免對感官的過分刺激,放空頭腦,才有可能讓潛意識中的好點子浮出水面,進入意識。否則,我們將永遠成為科技的奴隸,沒空獨立思考或與他人真正交流。
有人抗議:這類「社會達爾文主義」論調是為有錢有勢者張目,彷彿他們的成功都能歸功於自身的高超腦力,忽視了社會上的制度性歧視對弱勢群體的壓迫。其實,大家對如今越來越看不懂的世界都心懷疑懼。如果創意真的如此容易培養,倒也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