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其來的一場暴雨,給一路北上遠行的我設了道小小的屏障。恰好身處常州,想着雨天適合會友閒聊,就與當地交往多年的中醫外科顏醫生約定,至其處喝茶。
閒扯中談及中醫孟河流派起源於江蘇武進(現在的常州)。顏醫生有些自得的介紹,其祖輩即為孟河流派有名的中醫。他從小耳濡目染,到如今子承父業,做起了醫生。
說起對中藥的理解時,他開始大談丹參。他說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味苦微寒,有活血通經、止痛消癰的作用,適用於血瘀、血熱等病證,尤為婦科、內科及外傷科所常用。中醫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說法,丹參的藥用價值很值得肯定。
對丹參的過分推崇,居然使他講起了民間傳說。據傳,有一位叫「阿明」的漁夫,與母親相依為命。其母親經常崩漏下血,請了很多大夫都沒有治好。一籌莫展之際,聽說東海一座無名島上長着一種草藥,花紫藍色、根呈紅色,用根煎湯服用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病。他歷經艱險,終於登上了無名島。上岸後,幾經折騰找到了這種藥草,採挖後返回漁村,按時侍奉母親服藥,母親的病很快就痊愈了。村裏人對阿明冒死採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給這種根紅的藥草取名「丹心」。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取其諧音就變成「丹參」了。
故事也許是荒誕的,但丹參的功效確是真實的。顏醫生給我講述起他臨床用丹參的一個案例。有位患者食指生尋常疣一年多,各種方式治療無效,經人介紹來其處問診。他將丹參、苦參等研粉後用白酒浸泡,敷在贅生物上,用紗布固定並每日更換,數日贅生物開始縮小、變軟,一月後痊愈。
一場因雨而生的計劃外的會友,使我受益良多,不僅對丹參的功效有了新的理解,還聽了如此有趣的故事。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旅行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