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安慰自己,或慰勞一天的辛苦,往往會想起要吃一口什麼,或喝一口什麼,而我,總是想起一杯熱鴛鴦。
鴛鴦,是不少香港作家喜歡寫的題材。詩人也斯,便寫道:「五種不同的茶葉沖出了香濃的奶茶,用布袋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壺,經歷時間的長短影響了茶味的濃淡,這分寸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殺了對方?還是保留另外一種味道:街頭的大牌檔從日常的爐灶上累積情理與世故混和了日常的八卦與通達,勤奮又帶點散漫的……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
這種說不清楚的味道,的確令人着迷,也是不少人以此借喻香港文化的理由。不少人都說,鴛鴦,奶茶混咖啡,既非奶茶,又非咖啡,就像香港文化,是多種混雜、多種層次的味道,於是又成為了一種獨有的味道。
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而有趣的是混出鴛鴦的咖啡和奶茶,又何嘗不是一種混雜而獨有的味道呢?
小時候,家人說喝中茶就是去茶樓喝普洱、鐵觀音,而所謂西茶,就是到茶餐廳喝奶茶。後來,美式連鎖漢堡包進駐這個城市,當時的人都怪責他們的奶茶不及格,一個茶包加一個奶球,沒有茶香,只像奶水,淡而無味,直至長大了以後,到酒店茶室喝一杯伯爵茶加奶,其實也差不多是那個濃度。濃茶而奶滑的茶餐廳奶茶,本身就是一種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
現在,咖啡文化盛行,咖啡店成行成市,大家都滿有知識地大談咖啡豆出處、色澤、果味,磨豆的大小,以至烘焙的深淺。沖調咖啡也相當講究,滴濾、法式濾壓、虹吸式,還是冰滴,任君選擇。小時候,我所認知的咖啡不過就是茶餐廳裏,那一杯又酸又苦的泥巴水,想不到竟是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
喝一口鴛鴦,嘗出了奶茶和咖啡,想起了奶茶不只是奶加茶,而咖啡甚至給當下城市排斥至不是咖啡。愛喝鴛鴦,不是為了故步自封,而是體會世界之大,品味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