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逾百潘玉良畫作深圳展出

時間:2018-04-27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油畫《雙人袖舞》

  【大公報訊】記者李望賢深圳報道:民國時期,出國接受美術高等教育的畫家為數不多,女畫家更是鳳毛麟角,潘玉良便是其中一位。她以貧寒出身,成為一代卓越的繪畫藝術家。藝術大家徐悲鴻、法國巴黎東方美術館館長葉賽夫、近代革命家陳獨秀等對她的繪畫作品高度評價。「合中西於一冶——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繪畫藝術精品展」正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舉行,展出了潘玉良的油畫、彩墨畫、白描等畫作一百一十件。這是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潘玉良畫展,將持續展至七月二十二日,大部分展品隨後將於九月份赴港展出。

  西方油彩 東方題材

  潘玉良的人生經歷備受爭議,她出身貧微,從社會底層,一步步走向開闊的世界,不僅是最早旅居法國並接受現代美術教育的近代中國女性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藝術的先行者,中國油畫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一九七七年她病逝於巴黎,按其遺願,四千餘件作品運回故里「奉獻國人」,收藏於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展覽分「油畫」、「彩墨畫」、「白描與版畫」三個單元,呈現了其不同時期的巔峰之作。作品富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明快的時代氣息,格調細膩而爽朗,色彩線條互相依存,筆墨俊逸灑脫,賦色濃艷,別具一格,體現了潘玉良創立的「合中西於一冶」的獨特繪畫風格。

  在「油畫」單元,一幅《少女與鮮花》,雖然是由西方油彩繪成,卻呈現出縹緲婉約的東方意象之美。畫中潘玉良借鑒了中國畫的「留白」技巧,對背景空間做了意象化的處理,同時,大色塊的點綴手法,使得畫面呈現出幽深迷蒙的夢境效果。

  黑衣自畫像影射身世

  《雙人袖舞》是潘玉良一九五○年代中後期創作的一批以中國民間婦女活動為題材的油畫作品代表之一。畫面設色濃艷,反映當時她受法國巴黎「野獸派」大塊純色表現技法的影響,而作品選材角度,亦傳達出畫家對傳統文化的獨特審美和個人審美理想的追求。

  在潘玉良的諸多作品中,一九四○年創作的《黑衣自畫像》是其代表作之一,畫中潘玉良身着黑色素花的旗袍,精心描抹的紅唇和細眉,臉頰上淡淡的紅暈,斜着頭優雅地坐在桌旁。畫面左邊盛開的花束使整個畫面構圖飽滿,色彩艷麗而明快。但女主人公的落寞和憂愁之情也一覽無餘。潘玉良一生深受女性身份和社會角色的限制,無法擺脫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範的羈絆,作品流露出淡淡的委婉哀怨神情,是她自身生命狀態的傳神寫照。

  大千題跋 彩墨傳神

  潘玉良以油畫着名,彩墨作品並不為人熟知。其實毛筆的運用,是她中西融合藝術風貌中更為獨特的體現。潘玉良在一九四二年後嘗試彩墨畫創作,其作品運筆準確,線條遒勁,吸收了中國民間藝術質樸、沉穩的特點,大膽使用西化背景烘染和後印象派的點彩手法,將中國的筆墨精神與西化的實體質感融為一體,簡潔而渾厚,富有獨創性。

  是次展出的《歌舞艷聲》,其人物形象豐富,畫面中除近景處的樹幹採用寫實手法外,大多採用了虛化的手法。左側有寮東閣主人的題跋:「霓裳三疊載歌舞,壯士散騎驚艷聲。」據學者考證,寮東閣主人為江南畫家王濟遠,曾是潘玉良在上海美專的老師。

  一九五六年創作的《豢貓》中,還有張大千的題跋:「宋人最重寫生,體會物情物理,傳神寫照,栩栩如生。元明以來,但從紙上討生活,是以每況愈下,有清三百年更無進者。今觀玉良大家寫其所豢貓,溫婉如生,用筆用墨為國畫正脈,尤可佩也。丙申五月既望大千弟張愛題」。這是張大千對潘玉良國畫作品極高的評價。

(受訪者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