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施德操的筆記《北窗炙輠錄》卷上載:
黃致一,十三歲初次科考。當時,他們拿到的題目是,《腐草為螢賦》,同場考生,認為黃年紀小,漫不經心地告訴他主題:螢嘛,就是我們所說的聚螢讀書,草嘛,就是青青河邊草,也可以比喻,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都可以用的。
考完試出來,大家一對題,黃致一的開頭是這樣的:昔年河畔,常叨君子之風;今日囊中,復照聖人之典。哈哈,完全出人意料,那些想騙他的大考生,無地自容。
劉無言,十七歲就讀太學了,時稱俊才。有天,他偶然讀《司馬穰苴傳》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就和同學講:明天考試,題目肯定是這一句。
第二天,考的是《神宗實錄》。考完出來,同學埋怨沒猜中。劉無言笑答:我握筆的權力,就如同將軍指揮士兵,完全由我自己,即便君命也不會接受的。我就是這個意思。
各位大同學一聽,立即拱手稱讚,劉無言的文章,拿到第一名毫無懸念。
黃致一碰到的場景,我讀書的時候也經常碰到。每次考試前,大家都會猜題,這個可能要考,那個也非常重要,有些成績好的同學,他是有經驗的,但討論的時候,往往會將討論帶往陰溝裏,目的很簡單,大家都弄清了題目,他就沒有優勢了。而考作文,就更有意思了,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總歸有幾種主題的,有些同學,材料分析不透,一不小心,就寫歪了。
黃致一的那些大同學,就是想將小黃帶溝裏。而劉太學生,他看到這一句的時候,心裏早就想好了,他的這種想法,適用於任何題目,我的地盤我作主,我的文字我作主。
黃劉兩少年,文章做得好,根本原因,就在於平時大量的閱讀和觀察,如此,才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