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火痕墨韻──王天德的水墨藝術/鄧海超

時間:2018-04-23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左)前衛水墨畫家王天德   作者供圖

  清末民初,國事頹唐,戰亂頻仍,民生凋零。有識之士無不認知必須加以改變革新才能令中國得以更生。同樣意識形態也影響了中國繪畫的改革歷程。嶺南畫派折衷東西,強調寫生,為繪畫注入社會功能。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等承古開新,變法傳統。徐悲鴻、林風眠等外國求學,糅合中西。新中國成立後,畫家重視現實,描畫社會主義新建設和生活,以為人民服務。此外,香港畫家呂壽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晚期至七十年代開啟了抽象水墨和禪畫的「新水墨運動」。在台灣,劉國松提倡水墨現代化,以革命性理論、創造性的自動和半自動技巧及新題材來「革水墨的命」。他於七十年代初來港、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逾二十年,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

  在內地,直至七十年代晚期改革開放後,水墨畫才脫穎於過去框架之外,步上拓展大道。一批批前衛水墨畫家相繼湧現,水墨新潮如實驗水墨、城市水墨、設計水墨、數碼水墨浪接一浪,而水墨雙年展、三年展和專題展也如雨後春筍,油然而生,令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在國際藝壇上別樹一幟,備受注目。在這批內地前衛水墨畫家中,王天德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王天德於一九六○年生於上海。他於一九八八年畢業於中國最具地位的美術學院之一—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在學院期間,他接受了各種藝術訓練,尤專注於中國畫及書法,對傳統鑽研甚深,奠下了日後發展基礎。他曾於上海、美國、香港舉行個展;也曾參與多次全國性美展、雙年展及專題展,現為上海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傳達設計學院院長。

  令王天德蜚聲藝壇的作品是他一九九六年創作的「水墨菜單」。他以宣紙包裹了整套餐桌餐椅及餐具,以水墨染畫整個裝置,令二維變為立體,更展現媒體與表達形式的新可能性,將傳統和當代語境重新演繹。這套大型裝置曾在「華人新藝術」巡迴大展中展出,極具震撼性。其後他不斷作出新嘗試,發展出多個系列新作,均引起藝術和藝評界的關注。他的「孤山」系列作品,將山水、書法、碑帖、宣紙、皮紙、數碼照片結合,以數碼調整和火焚書帖的殘灰,堆積成為一座座的孤山,藉着破壞文人、歷史的遺產,重塑山水和書法藝術的永恆和內在精神。

  王天德有一次作畫時,吸煙時燃點着的煙灰墜落紙上,灼出了道道火痕,引發了他的新靈感,創造了個人標籤符記的「火炙」技法。他以兩層或三層的宣紙、皮紙覆壓;底層是以筆墨描繪的重山疊水、樹木石塊;構圖和皴擦渲染技巧,反映了古代諸家的風格面目和他對傳統山水的掌握。表層以香煙煙火炙痕留跡,鏤空點線形成另一幀山水隱約覆疊在底層山水之上。筆寫是「實」、火炙是「虛」,兩層山水虛實相映、隱約浮現,偶然性和創造性呈現了迷蒙的視覺遐思幻象,也是古代與當代山水交織的圖記,穿越了時空歲月。在《富春雪霽圖》中,他將遊歷的富春江景致與元黃公望名跡《富春山居圖》融為一體,古代山水痕跡衍生為當代山水視野。

  王天德之後又將其獨特的「火炙」山水移用於扇面繪畫以至在長衫旗袍上炙灼出山水留痕。時空交錯、孰真孰幻,他的獨特水墨語境與文人精神遙相為呼應,亦古亦今。他亦好收藏古人書法、碑帖磚刻,時而將書跡法帖割截於一己畫作之上。如在《西泠初雪圖》,他將清代書家徐良的墨跡移用裱貼於象徵維多利亞港的江海山水畫作之旁,他並將圖中三隻舟棹寄寓為內地、香港、台灣三地飄浮於山水時空之中,改易了古人書法與今人畫境的涵義。

  雪景是王天德好尚的題材之一。雪景表現在古代繪畫中佔有一定比例,雪景的黑、白、灰的色調和靜謐感覺,令他對「墨」的本質和傳統重新思考。火炙山水的熾烈與雪景筆墨的寒峭冷形成矛盾對比,也成為寫景寫情的反向空間,在工作室中為藝術家帶來喜悅後的平靜和衝擊後的和諧。

  王天德堅持在每個展覽中都要有新的作品,他認為只有這樣「內心才充滿創作力,而且具有破壞性;只有破壞,才有創造。藝術創作實際是在不斷地折磨、破懷自我。」他的水墨,破壞和挑戰了傳統,也在重塑傳統、創新思維和獨具個性的技巧風格中改變了水墨的概念,作出重新思考和創造。

  註:圖片由香港藝倡畫廊提供,特此鳴謝。「等我一下:王天德新作展」現正在中環擺花街1號1號廣場21樓藝倡畫廊展出,至五月五日結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