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貢品生命的延續/張 茅

時間:2018-04-22 03:15:36來源:大公網

  圖:緬茄老樹   作者供圖

  到過長白山原始森林,走出書本上的認識,直觀眼前實景;林海蒼茫,鋪蓋山嶺過百里,又到了靠近湛江的茂名,看的只是一株緬茄樹,才領悟什麼是「一枝獨秀」。

  一枝,全國只有這麼一株緬茄樹,不會再有二枝三枝,因而免不了獨秀;緬茄的秀,在於它的果實,狀似拇指大小的茄子,頂上有一件帽子,新鮮摘下來帽子蠟黃色,十分奪目。

  當地朋友介紹,五十年代蘇聯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當時劉少奇贈以緬茄雕刻工藝;自此緬茄視為國寶,在重要外交場合,晉級國家級禮物。聽罷頓時覺得這株樹很了不起,大家搶着買緬茄作紀念。那時香港訪客甚少,當地把我看作稀客招待,送上珍品滿足我們。

  幾十年過去,近年在本港拍賣會中看到緬茄,由藏家拿出來拍賣,才想起自己藏有一枚緬茄刻成的印章,還有一枚雕上龍鳳送給旅居加拿大的舊友,信上附詩一首:「鑒江兩岸浪如花,茂名城西日已斜。遙指晚煙初起處,緬茄蔭處是儂家。」

  高州尚有竹枝詞詠緬茄:「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別物,緬茄刻就兩鴛鴦。」

  詞中出嫁女子,沒有別的嫁妝送男家,送一枚刻上鴛鴦的緬茄作禮,可見民間把緬茄看作珍物。

  神州大地獨此一株的緬茄樹,植於茂名市西岸鄉的河邊,這條河可能是鑒江,「鑒江兩岸浪如花,茂名城西日已斜。」與竹枝詞的「奴生西岸」,應是緬茄所在地的西岸鄉。

  茂名緬茄樹齡近四百八十年,樹高十二丈,幹圍近六尺。緬茄的原產地緬甸。取名緬茄因是緬甸產物,取其「緬」,果實形狀似茄子,取其「茄」字,遂稱「緬茄」。

  緬茄花期為四至五月,花落成長莢,莢橢圓,含果實四至五枚,即為緬茄。緬茄大如拇指,褐黑色,呈現光澤,最奇妙是頭部套着黃蠟硬木,呈現紋理,似一件帽戴在頭上,這部分通常用於雕刻龍鳳、花卉、動物或工藝圖案;另一端裁成平面刻作印章。緬茄十分堅硬,鐵槌擊不破,一般的刻章師傅無法動刀,當時買了緬茄交當地雕刻師傅雕刻。

  緬茄傳入中國,流傳由貢品而來,可見國外也是珍品。當年明太僕寺卿李邦直告老還鄉,明世宗將外國貢品緬茄種子兩顆賜予,李邦直帶回家鄉,其中一顆種植失敗,另一顆製成飾物,佩於小兒胸前,後來丟失,無法尋回,疑是女婢偷竊,女婢含冤死去。數年後,一株緬茄樹苗從他兒子床下長出來,真相大白,但枉死的生命卻無法挽回。李邦直把小兒居室拆平,闢為園地,單獨培育緬茄樹,緬茄生長正常,成為神州獨一的緬茄樹。

  一株獨秀不作他想,獨秀永遠孤芳。一九八六年元旦,胡耀邦視察高州,去看看這株聞名遠播的緬茄樹,他對同行人員說,不要讓它斷子絕孫,要想點辦法繁植這種稀有的優良樹種。

  二○○二年,高州市林業科學研究中心着手拯救全國獨一無二的奇樹,過去也曾試驗,始終無法將種子發芽,可不可繁殖,完全在於發芽。研究人員作一次匪夷所思的嘗試,用一百度開水泡浸種子,然後自然冷卻二十四小時,取出在土地上插種,每隔幾天看一次變化,過一段日子,終於看到一片小芽破殼而出,他們找到培育的門徑,萬分驚喜。首批成功發芽的種子,移植湛江金橋公園,共十二株,用這種方法發芽,成功率達百分之九十七。緬茄由樹苗至開花,長達十年,十二株奇樹現年年開花結果。人工培植的緬茄也在茂名結出果實。

  改革開放前到內地旅遊,是尋幽探勝的好機會,不少稀有東西,大隱於市,靠運氣碰上,我在吉林長白山找到浮水的石子,傳說中沉水的木尚未遇上。卻讓我搜羅了「暴馬子」,長白山一種珍貴木材。當地居民在山上找到這個種樹,就地取材,用以加工,製成茶葉筒、稱為暴馬子茶罐。

  暴馬子的珍貴,在於它是藥用木材,刨成木絲,就是治哮喘的中藥。當地一位美術界朋友對我說,他家裏儲藏了好幾斤,以備不時之需。北方天氣嚴寒,氣管炎是常見病。使用方法將暴馬子木絲熬水,製成糖果,也是治哮喘的。

  暴馬子木質淡淡清香,防止蟲蛀,很能保味,把茶葉放在木罐一段時候,再拿來泡茶,可消炎、化痰、止咳。一口氣買了幾件,帶着坐火車,搭飛機,竟不嫌其煩。

  一枝獨秀的茂名緬茄樹,育出子孫,繁衍眾株共秀。產量增加,緬茄雕刻工藝成為一門行業,市面緬茄飾物價錢普及,原來的貢品大眾共享。拍賣市場出現的舊藏品,含歲月精華,為收藏家所愛,價錢自是較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