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有演出業協會的人士在電視訪談中談到打擊黃牛的問題,其間她說到為什麼只有兩成作公開發售。她說,八成內部認購只是上限,事實上也有不少演唱會有四五成的票公開發售的。而內部認購的票,主要分為三個渠道,一是信用卡優先訂購,二是贊助商用來以抽獎的形式宣傳他們的產品,三是歌迷會。而她說到了重點:主辦單位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贊助商的贊助和門票收入兩種。而她沒說的是,單靠門票收入,實在難以維持製作上的收支平衡。
在商言商,這個八二比例並不絕對的錯。我們常說的「絕望座位表」,即公開發售座位表中,被塗黑的部分佔了八成,只有兩成我們可以買;但撇開黃牛的問題,另外八成真的不能得到嗎?信用卡優先訂購幾乎跟公開發售別無二樣,電話難打通是另一層次的問題。贊助商的抽獎票又真的要不到嗎?近年他們其實不是抽獎,而是捆綁銷售,這得看什麼贊助商,比如早幾年的健身公司,門檻真的很大;但如卡拉OK的票,也不難得到。
不過,黃牛問題是不能撇開的。既然主辦單位不想改變八二比例的話,就是令八二比例跟黃牛問題完全分開。黃牛黨跟歌迷一起排隊,歌迷無奈,但人家真的有排隊也沒法子;但內部票不受監管,信用卡、贊助商實際上有多少張公開發售我們不知道,會否收了五千張門票,但只用一千作公開發售,其他都給了黃牛?這不是指控,而是一個有可能的漏洞,主辦當局想維持八二比例,就要想法子保證那八成的票「只是用其他方法到公眾手中」,而非作其他用途。
說穿了,就是紅館只有一萬個座位,太少。香港演唱會行業算是蓬勃,但演唱會場地從八十年代到現在都只是紅館,雖然至今仍是亞洲一個令歌手渴望踏上的神壇,但當其他城市都有能夠容納至少三萬人的球場級場地,以商業角度而言,香港的確需要盡快興建一個。假設有一個五萬人的場地,內部跟公開各一半,各有二萬五十張票,那會是皆大歡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