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伊朗拜火教的中心—亞茲德/資料圖片
穿過沙塵暴時起的荒漠,來到位於伊朗中部的亞茲德省省會亞茲德,在這伊朗拜火教的最大中心,尋訪有長燃不熄聖火的拜火教火神廟、市郊的兩座拜火教「寂沒塔」遺跡。
在漸染蒼黃的天幕下,迎着冬寒中仍熾烈刺目的夕陽,佇立亞茲德高處,見建於五世紀的拜火教名城,寂立海拔一千二百四十米希爾山東北麓山間盆地。它沉靜迎來送別千百年變遷盛衰,默看包括拜火教文明在內的一個又一個文明君臨此方。遠方不時飄忽掠過一股沙塵暴黃煙,讓人想起這方土地面對的如風煙般變幻之境遇與命運……
公元前二十世紀,湧入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雅利安人,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公元前六世紀,瑣羅亞斯德創立瑣羅亞斯德教,亦譯稱拜火教,改革傳統多神教為主神論宗教,又具二元論特點,為神學一神論與哲學二元論,奉阿胡拉.馬茲達為唯一、最高、不被創造的主神光明神,其與惡神安格拉.曼紐的黑暗鬥爭中最終取勝。公元前五二二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為統一波斯的需要,獨尊阿胡拉.馬茲達。瑣羅亞斯德教,雖經公元前四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的希臘化打擊,在公元三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創建後重盛,成為國教。拜火教影響了後起的基督教等幾大宗教。拜火教文明曾久遠影響古波斯並影響世界。擁有拜火教文明的古波斯王朝,曾建立雄跨歐亞非帝國,與西方文明發端時期的古希臘古羅馬長期對峙。公元七世紀薩珊王朝亡於穆斯林。起初哈里發容許瑣羅亞斯德教徒在依法納稅後保持信仰,過些年後卻強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僅亞茲德個別之地餘留極少瑣羅亞斯德教教徒。
歷數千年風華與滄桑、曾影響世界的亞茲德古城,在大漠中默默經受一次次狂飆而至風煙和席捲而來沙塵暴─大自然的、社會的,每次歷變後都高雅地抖去沙塵,昂首依舊,展現生命力之強……
一陣若有若無之黃煙掠城邊飄過,吹了不知多少年的風沙還在吹……
寒峭清晨的天際,像被冬寒之風吹得沒有一絲雲的藍,冷峭的風輕輕叩拍被千年風沙抹黃染金的寂靜塔(寂沒塔)。築於高山上之塔,為圓柱形無頂塔柱,拔地而起,朝天高聳,靜靜屹立,與山一體,建築渾然天成,在朝陽下金輝四映。塔門朝向東方,意為追隨太陽的光明。這是拜火教舉行天葬之地,古時為教徒墓地。
拜火教認為死後屍體如接觸木頭會被污染,因此寂靜塔全由石塊搭建,上方砌成的平台中間有一個圓坑,平台上面有兩到三米高的塔牆。人們將屍體擺放在石板上,等禿鷲把肉吃掉後,把骨頭投進圓坑,這就是拜火教的天葬。等到圓坑內堆滿骨頭,教徒們會另覓他處,再建一座新的寂靜塔。像任何宗教重視生死儀典一樣,拜火教葬禮是其重大宗教儀典,直至當代方禁。今日駐足塔中,僅見坑內黃土,只聞極靜中低回耳際的風聲。
靜立山頂塔上萬千瑣羅亞斯德教徒歸魂之地,俯瞰山下曾長久在全波斯乃至亞歐非舉足輕重的拜火教聖地之城,雙塔一穹式什葉派清真寺林立,早已伊斯蘭化,遠處又見寒陽下淺金色淡淡風煙忽起瞬消,蒼涼之慨驟上心頭。信奉拜火教並曾影響世界的帝王將相及無數風流人物如風煙消逝,尊奉拜火教的古波斯豪氣干雲之豐功偉業歸於寂滅,只餘這千百年寂靜。
近中午時分,氣溫躍升二十多度,在天無絲雲蔚藍如透的長空,冬陽絢麗,瑰麗熾照映向亞茲德拜火教火神廟(又譯:祆祠)。近代復建的淡黃色神廟在冬午燦照中,潔輝靜映。
基督教誕生之前在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之神廟,有拜火教主神、至高無上的造物主、救世主、智慧之神和保護神的阿胡拉.馬茲達之形象鐫刻在神廟、聖殿和碑銘上。拜火教以光明之象徵「火」為崇拜物件,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兒子,是神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之物。一入火神廟通明的大殿,即見一盆被稱「波斯文明之光」的聖火在隔着玻璃的密殿暗堂內熊熊燃燒,紅彤彤聖光耀映四壁,一名白帽白袍白面罩的男子侍奉在火邊,據說這聖火從公元四七○年燃燒至今從未熄滅。聖火曾長久被禁公開出現,由信徒們一戶接一戶地秘密私存而不滅,直到有一天聖火再被允許在神廟公開尊奉。一種宗教的生命力能長久延續取決於其信徒信仰的忠誠,如世代堅守在亞茲德城的瑣羅亞斯德教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