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是囚犯放不下的心結。
「我媽媽八十多歲了,每個月來監獄看我一次。每次見面,她不說我從前的過錯,只叫我好好改正,爭取從終身監禁減為有期徒刑。她說『如果能減到二十幾年,我就有機會出去』。」這是石壁監獄一個判終身監禁的學生,口試中三分鐘即興演講的片段。
看他的眼睛有點泛紅,我想,親人是他的軟肋。他繼續說:「我對媽媽說,我要好好改過,爭取有機會出獄,有機會孝敬她,有機會和家人一起吃一頓飯……。」這不是演戲,也不是看小說,是一個重刑犯的懺悔。重刑犯竟然也有動情的時候!聽得我的心酸酸的,印象深刻。
一個在囚人士願意改過,我估計動力有三:一是親情和愛情,親情和愛情讓他們感到自己還被牽掛着,這兩次的考生,即興演講內容都離不開親情。二是監獄職員對他們的引導,職員的態度和方式方法非常重要;三是學習,學習讓他們找到追求,看見希望。
據報道,在香港另一所高度設防的監獄裏,有一個終身監禁的謀殺犯,十六歲加入黑社會,現在快六十歲了。他在獄中讀書,成績不錯,他懺悔自己走錯了那一步,在給女兒的信中承認「爸爸錯了」。如今他女兒都三十幾歲了,父女倆常通信,女兒是他改過的動力。
親情是他們的軟肋,職員是他們的導師,學習是他們的催化劑。考試中,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講這些,都是一些私事,可以不講。但是他們願意講,願意向人傾述,願意面對問題。這也是對聽者的信任,被信任的人是愉快的,我衷心祝福他們有悔過之心。
張先生說:「有親人與沒有親人的在囚人士,情況很不一樣。前者出獄後,有親人關照,生活好應對。但是無親無友的人,出獄後的日子艱難得多。」張先生把話說到這裏就停下。我猜,那些無親無戚的,出獄後如果遇上機會,個別人可能再次犯法。再犯的就再進去,從前坐監也白坐了,說不準還一落千丈,再也振作不起來。
親人對在囚人士施加影響,效果好過外人。張先生從親情的角度,講述在囚人士的更生經歷,聽他分析問題,猶如細讀一篇法律系的論文。
「不同監獄的在囚人士,讀書風氣不盡相同。石壁監獄的在囚者多數是首次犯罪,不少人具有可教育性。相比之下,這裏願意讀書的人稍多些,讀書風氣稍濃些。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改邪歸正,有責任引導他們從善而想,從善而行。我能感到,通過學習,他們的修養在提升,知識在累積,靈魂在轉變。有個在囚人士在DSE考試中獲得五星星成績,考上了大學。我很看好他,估計他出獄後,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那些誤入歧途的羔羊,腦子都好使,只要用心讀書,都是可塑之材。那天參加考試的兩個男囚,口試都過關了。
作者更正聲明:
1,上一篇的倒數第三段,監獄的球場情況應指赤柱監獄,而不是石壁監獄。2,倒數第二段是「曾先生」而不是「張先生」。3,倒數第二段的「三四十萬」應為「二十來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