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羲之的筆法令無數書法愛好者追慕不已 作者供圖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蘭亭序》誕生在浙江紹興蘭亭(古稱會稽山陰)。1665年前的這一個陽春三月,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暖風習習,視野遼闊,又恰值古人的修禊節,東晉第一望族王羲之家正在宴客,來的嘉賓有謝安、孫綽及當朝丞相、將軍、大文豪共四十餘人,可謂群賢畢至。他們列座在蘭亭彎彎曲曲的小溪流邊,以曲水流觴之高雅儀式,或品茗飲酒,或作詩抒懷,或縱論古今,詩文匯成了一冊。主人王羲之受眾賓客推舉為詩文撰寫序言,當時他酒酣興隆,即景抒懷,乘興疾書,意氣飛揚,才思令人嘆為觀止,書風曠世俊逸瀟灑,即成名垂千古的《蘭亭序》。文學史將其列為魏晉美文極品,書法史稱其天下第一。王羲之因此名冠千古書聖。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爭相珍藏摹寫,從中品味《蘭亭序》,味其傳奇身世,味其法書大美,味其哲思與情懷。
一味傳奇身世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視門閥,看重名望的時代。王羲之就出身在當時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他的祖父官至尚書郎,父親做過淮南太守,伯父王導更是東晉開國丞相,王羲之本人官至右將軍。名門之下,王羲之七歲便師從家族世交的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十二歲經父親王曠開導領悟大增,到了青年時期又遊歷了名山大川,擴展胸襟,轉益多師,向張芝學習草書,向鍾繇學習正書。他的書法因博採眾長,勤學苦練,推陳出新,雄奇多變,在當時就是最負盛名的大書法家。他的作品灑脫真率,在《蘭亭序》中尤其體現得淋漓盡致。相傳王羲之寫完《蘭亭序》後回家,酒醒過後,意猶未盡,之後重新寫了數十百本,但也都不如原作來得好,他因此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極盡「天人合一」之道,是自己一生的傑作了。這幅原作作為王家珍寶世代相傳,到了唐代已經到第七代傳人智永和尚手上。智永圓寂前,把《蘭亭序》交給了弟子辯才,吩咐他嚴苛保管。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十分痴迷,他以帝王之尊,搜購人間遺墨。大臣魏徵獲悉《蘭亭序》可能在和尚辯才手上,唐太宗為此三次聖召辯才,辯才一口咬定《蘭亭序》已在戰亂中流失。唐太宗為此召集群臣商議,宰相房玄齡舉薦蕭翼。蕭翼隨身攜帶了二王真跡,來到浙江永欣寺,裝扮成落魄書生與辯才結成同病相憐、詩酒忘年的好友,辯才因此敗露天機,從寺屋樑上取下了《蘭亭序》真跡向蕭翼展示,兩人還把幾幅作品放在一起研習。因辯才對蕭翼沒了戒心,有一天蕭翼乘辯才出門之機,便取走了《蘭亭序》,史稱「蕭翼賺蘭亭」。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欣喜不已,心慕手追,愛不釋卷,「置於座側朝夕觀賞」,還命抄書人馮承素等四人臨摹,也讓近臣虞世南、褚遂良及歐陽詢等也分別臨摹。據說,唐太宗臨終前還要求太子李治將《蘭亭序》陪葬入昭陵(也有人懷疑被武則天帶入乾陵)。此後,「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蘭亭序》真跡的傳說也變得撲朔迷離。但在唐太宗的推崇下,王羲之《蘭亭序》奠定了「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歷史流變,從唐至清年間,《蘭亭序》受歷朝歷代百餘位皇帝推崇。歲月滄桑,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八種摹本,乾隆皇帝將八種蘭亭珍本刻於石柱上,稱之「蘭亭八柱」。
二味法書大美
《蘭亭序》通篇28行,324字,寬24.5厘米,長69.9厘米。字體妍媚多姿,神清骨秀。凡有重複的字,都特意處理,20個「之」字、5個「懷」字和7個「不」字,無一雷同,美輪美奐。由於真跡失傳,因此後世可見的《蘭亭序》均為後人所作的摹本、臨本和拓本。摹本接近原作,以唐代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摹本為經典;臨本自由多變,宋代真宗、仁宗、徽宗等數位皇帝,元代趙孟頫等精心臨寫;拓本以唐代歐陽詢臨摹的墨本刊刻的定武本為著,拓本廣泛流傳,豐富了蘭亭序的流傳與發揚光大。所有流傳摹本中以馮承素摹寫的神龍本最為珍品,這卷因印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而得名神龍本,馮承素將若干「破鋒」、「斷筆」、「賊毫」摹寫得細緻入微,既保留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是世人公認的最佳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我們可在北京故宮展廳中一睹風采。
三味哲思與情懷
《蘭亭序》文筆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夾敘夾議,才思飛揚,哲理深邃,情感熾烈。序文共324字,講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形象生動地記錄了這次春茗的時間、地點、天氣和快樂的心情與收穫,如「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二是探討人生哲理,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與情懷大愛。他感慨人生之短暫,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抒發了治學處世、建功立業的抱負與方法,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針砭時下玄學對死亡的恐懼及由之引發的對生活的焦慮,大膽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表達了他不甘虛度光陰、熱愛生命、積極入世的博大胸襟。這些深邃哲思與情懷,啟發魏晉士人對生命熾熱的大愛,對人生執著的追求,《蘭亭序》因此獨樹一幟,千古流芳。
千百年來,不計其數的書法家及愛好者不倦追慕《蘭亭序》的書法及文學藝術,從中汲取了豐富的技藝靈感與哲思情懷。可以說,大唐之後無一書家不從蘭亭中走來。我們今天學習《蘭亭序》,體會文中內涵,可與書聖的工匠精神與情愫魅力交融,可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旨趣對話。品味《蘭亭序》,感悟古代聖賢的生命情操與大智大美,從中體味生命歷程的靜謐超拔與大美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