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fb,「佛系」這個詞「叮」地映入眼簾。「佛系」減肥,「佛系」返工……霎時間感覺有點「穿越」,因為這個詞,前段時間在內地的社交網絡上流傳甚廣,火到香港,讓我小小吃了一驚。
其實細細想來,是不必吃驚的。內地的新奇事物流行到香港,已不是什麼偶然事件了。中午吃飯時,公司同事不離手在玩的,是內地手機遊戲《王者榮耀》;回家地鐵上,小學雞湊在一起刷的,是內地大熱的短視頻APP「抖音」;打開電視機,TVB每晚都在播出的是內地古裝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就連街頭流行的飲品,也變成了與內地網紅奶茶「喜茶」很類似的「東喜茶」。
前段時間,與一群香港同仁一起到內地參觀。沒幾天,大家的手機裏已經下載了好多個新的APP,用來打車的「滴滴」,用來聽網絡節目的「喜馬拉雅」,用來在線學外語的「滬江網」,甚至用來辨識植物的「形色」……可謂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行的人紛紛感嘆內地互聯網發展之迅速、新穎。「內地很多創業者真的有在思考怎樣利用科技讓生活變得更好。回到香港,我打算在網上開一個網絡課程,專門向香港年輕人介紹內地這些潮流APP。」同行的一位年輕女生如是說。
不得不說,兩地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中正在慢慢同步。不過不同的是,以前是香港向內地「輸出」,如今更多的,則是內地向香港「輸出」。不過無論傳播方向、傳播路徑怎樣改變,最重要的是保持良性互通。
對於國家的身份認同感,這似乎是一個大而深的議題。不過私以為,認同的第一步,是相互了解、相互認識。認同的內容,不該是大而空的理念,更應是春雨般絲絲入扣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杜甫的詩句形容得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