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嘉年華的意義/楊 騏

時間:2018-04-16 03:15:51來源:大公網

  「嘉年華不是外在的恩賜,而是人類賜給自己的」,德國文學家歌德曾這樣說過。

  這一觀點與芭芭拉.艾倫瑞克寫作的《嘉年華的誕生》一書不謀而合:人們為了盛大的嘉年華慶典,投注了大量的金錢與精力:縫製專門的服裝、排演戲劇和舞蹈、費力布置大型場地、準備特別的食物和酒水……這絕不能說是「神」的恩賜,因為大大小小的教會組織對之並不認同,甚至妄圖打壓這類嘉年華活動。

  「不管你被什麼社會階級束縛,男人或女人、富裕或貧窮,都能藉由嘉年華擺脫。」人們甚至可以用「嘉年華」來間接表達某些不滿,利用類似的公開慶典來取笑地方權貴與天主教會。這不止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才有,古以色列人慶祝普珥節(Purim)時也會戴上面具、喝個酩酊大醉、肆意跳舞,並正大光明地醜化猶太教士。

  在非洲的許多地方也有嘲諷性的儀式,有荷蘭的旅行家就曾描述過十八世紀早期在幾內亞岸邊的慶典活動:「嘉年華一共八天,各類活動應有盡有,包括唱歌、跳繩、跳舞、搞笑、嘲弄等等。在這個時候,隨意挖苦別人是被允許的,中傷別人甚至可能被讚揚。他們可以盡情暢談上層階級的缺點,埋怨他們如何為非作歹、如何欺騙世人。地位低下的人們完全不會被干預,也不會被懲罰。」

  直到現代,不少掙扎於社會底層的人們,依然能在無視階級和性別的嘉年華活動中受惠。厄瓜多爾的農工會舉行變裝慶典,用以嘲諷剝削他們的老闆;印度基山卡利地區的好麗節(Holi)中,人們可以無視種姓制度,隨意騷擾最高的婆羅門階級。

  歐洲貴族階級創造了自己的娛樂文化,例如古典樂與芭蕾舞,欣賞這些活動時,人們只能正襟危坐靜靜欣賞,但這在平民看來實在是沉悶又拘謹。與此同時,對宮廷大臣,或是商人、學者這些模仿貴族儀態的人們來說,平民鍾情的嘉年華對他們而言顯得粗魯、不得體,簡直像在造反,參加這些活動的都是老粗、蠢蛋、暴民。這樣的互相排斥與兩極分化,卻令類似嘉年華的活動更為盛行。公開的嘲諷儀式如此廣受歡迎,也間接說明了人們對自由與平等的嚮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