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今昔裏外.藝穗浮舟/鄧海超

時間:2018-04-16 03:15:37來源:大公網

  圖:(左圖)藝穗會的前身是一八九○年建成的牛奶公司倉庫,一九八三年由謝俊興(右圖)接手並創建藝穗會,現已成為中環的文化藝術地標 作者供圖

  透過一扇扇的殘舊窗框外觀內望,穿越時空進入了虛擬旅程。一座一百二十八年的歷史建築,結聚了種種人和事,成為香港島上的一艘浮舟,盛載着文化藝術在三十五年間藝穗揚帆、載浮載游—這便是在一八九○年建成的牛奶公司倉庫、於一九八三年由年輕藝術行政人員謝俊興接手並任舵手,將之改造成為今天的「藝穗會」。

  謝俊興接過了一串串的曾通往辦公室、貯藏庫的鑰匙,這些鑰匙甚至有一條是通往某棟建築十八樓,但記憶已散佚無存。憑藉這批鑰匙的想像,我們進入昔日時光隧道。一塊舊招牌,重現了藝穗會的前身。一個舊「麻雀箱」,是最早用來貯存門票、單據、錢銀的工具。一台改錯打字機、一台舊電腦,在過去記錄、處理了文本。一盞盞「豬嘴燈」,曾照亮了演藝活動和展覽。一些殘留的釘子、門鉸、螺絲,見證了建築的痕跡。偶然發現的報章殘紙、破瓷陶片、不同時代的卡片記錄了曾與藝穗會發生關係的人和事。瑣碎舊物交織了回憶和史實,隨着時代和科技演進,它們已為今日的先進電腦、人工智慧工具所取代。往昔曾提供後勤服務的中上環印刷、排版工房,已漸隨歲月消逝。然而這些舊物正無言訴說着「裏與外」的藝穗會故事。詩以抒情、言以敘事,攝影家廖偉棠,將種種舊物放置於不同角落,配上自作的俳句,作為想像致意。

  種種瑣碎物件也交織成為生活印記,訴說着藝穗會的種種故事。多年以來,藝術家、演藝者、藝術行政人員、策展人、館長、詩人、參觀者穿梭時空,進行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與觀眾交流互動。他們的創造、思想、情感遊曳於藝穗會各個空間。這些個人或群體留下了足跡及照片。現在我們可以與他們「面對面」,憑着個人眼緣和觀感,選擇個別藝術家、文化藝術界人士,以智能平板電腦和他們視像對話。今天他們的體驗、感情和身份當有別昔日,但與藝穗會情誼依舊,記憶仍存,也持續在香港的文化藝術舞台上繼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藍」常帶着一種憂鬱和消逝的感觸。由Chet Baker的爵士樂「近乎藍」(Almost Blue) 和安迪.沃荷的「時間囊」紙板箱作品所誘發,策展人在緬懷過去的場景中置放了由通往藝穗會的殘舊車房大門所改裝的大木桌。門的功能被改易,但仍勾起種種回憶和聯想。置於架上是一個個標有年份,以不同藍調書寫的紙皮箱,裏面盛載着什麼,由觀者選擇和揭開情有獨鍾的年紀箱子來自行發掘其中秘密—是當年的文檔、報紙、雜物?原來是藝穗會過去三十五年的剪報、場刊、通訊、海報、印刷品……觀者可以撫挲大門木桌上的歲月留痕、深思細閱。對每一位觀眾而言,他們有着自己惦記、別具意義的年份—遇到的人和事、紀念或失落的時刻、情感段落、還是已漸次淡忘的回憶?這些紙箱內是林林總總屬於藝穗會遺留下來的瑣碎物品,它們未必與觀眾有直接的關係,但消逝的年月,懷抱着每人銘記的思念,在「近乎藍」的哀鬱情調中,模糊漸變為清晰,回憶漸變為現實。

  牛奶公司倉庫的紅磚屋矗立百年,在滄海桑田的中環巍然獨存,見證了風雲變幻。它在一九八三年得到新生,迎來文化藝術的另類空間。也許我們曾參與過藝穗會的演藝展覽活動,與藝術工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在「藝穗節」、「乙城節」結緣;也許我們只在裏外之間瀏覽留影,甚至擦身而過。然而這座歷史建築,已重生成為牆內牆外的文化地標,在時空交錯的集體回憶中成為一艘藝術浮舟。

  三十五年來的活動印記、回憶片段、情感時光、瑣事碎屑,交織成為往昔裏外的時空,在「格外地創:藝穗會的故事」展覽中一一重現。浮光掠影,令我們對這幢歷史文化地景有所緬懷、也有所憧憬。

  註:「格外地創:藝穗會的故事」展覽,現正在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展出,至四月三十日結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