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習慣花錢/延 靜

時間:2018-04-14 03:15:49來源:大公網

  女兒已回多倫多,她在北京期間,有很多習慣的事,也有不少不習慣的事。她在北京出生、長大,習慣北京的飲食,除各種麵食之外,喜歡「稻香村」的點心,特別是牛舌餅,她回來之前,媽媽就為她買來了。她熟悉北京的市街,很多次媽媽年紀大不能陪她,她一個人出去,從沒有過迷路,只有一次坐錯了公交車,不過也不怪她,公交線路變化實在太大了。

  她不習慣的事,原來是北京霧霾濃重的天氣,這次回來藍天增多,她感到十分欣慰。另一個不習慣是大額鈔票,特別是花錢的時候,一下子不能適應。她在多倫多購物,一般只花十幾個或幾十個加幣,可回到北京,去一次超市,稍微多買一點東西就要花近百元人民幣,與爸媽到餐館吃一次飯要花一百多元人民幣,如果加上親友吃飯的人多,要花上幾百甚至上千元人民幣,她很不習慣。她說過幾次,也使我想起最初中韓建交,我們去駐韓國大使館工作的情況。

  那是二十六年前,我們剛到韓國,工作且不說,生活上有很多不習慣,其中最突出的是,花錢一時不習慣大額鈔票。韓國物價昂貴不用說,花錢用的鈔票面額很大,動不動就上千上萬韓圜,很是嚇人。比如吃一次快餐要幾千韓圜,吃一次飯館要上萬韓圜,吃高級飯店就要幾萬韓圜。最初不少人被嚇得不敢花錢了。

  後來呆久了,也就慢慢習慣花錢了。經了解,韓國一九四八年建國,發行貨幣也是從一元、兩元、五元、十元開始的,後來幾十年,經濟不斷發展,物價也就不斷提高,貨幣不斷貶值,而且國際金融影響也是不可抗拒的。出現韓國今天的情況,拋開政府是否抑制不談,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某種必然。

  其實,我國的情況也是如此,改革開放後,經濟不斷發展,物價也隨之上漲,貨幣隨之貶值。不要遠說,三十多年前,一斤大米只一角九分,一斤帶魚只三角七分,一斤豬肉也不過四角錢,但現在漲了不知多少倍。當年「萬元戶」高不可攀,而現在「萬元戶」可以說遍地都是,上千萬的大戶人家也不罕見。能說我們現在的社會不如當年的社會嗎,顯然不能。當年買米、買油、賣肉都要憑票供應,而現在物資供應大為豐富,票證早已成了幾乎被遺忘的「歷史」。

  女兒在北京住了一個多月,剛剛習慣花錢就又返回多倫多。我們不贊成物價暴漲,也不願貨幣大幅貶值,政府會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掌握調控。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隨着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物價和貨幣向上浮動或許是不可避免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