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前,在河南鄭州一位中國古陶瓷收藏家府中,見其專門收藏的明、清黃釉器。藏品包括宣德時創燒的「澆黃釉」、嘉靖「魚子黃釉」、清初「蛋黃釉」、「鱔魚黃釉」、「茶葉末釉」和「蜜蠟黃釉」等,釉層透明,色調各不同,使人大開眼界。
黃釉,最早應見於漢代陶器,屬低溫釉,以含鐵的天然礦物為着色劑,基本上是鉛釉;與以「三價鐵離子」着色的高溫石灰釉有別。若論最澄明潔潤而紋飾甚具藝術性的,筆者首推南北朝時期北齊燒造的桔黃釉陶瓷器,尤以河南窰所出雙繫扁壺最精美;迄今存世量極少,十分珍貴。
附圖就是幸存的其中一件瑰寶,一九七一年五月,河南安陽洪河屯邨北齊范粹墓(武平六年,即公元五七五年)出土。七十七件隨葬品中,有四件為淺浮雕《樂舞圖》黃釉扁壺,以附圖一件較完美,實屬鉛釉低溫器最佳代表作;胎質細膩,釉色純正。扁壺兩面皆用「模印法」浮雕當時樂舞胡人的表演(是北齊中原地區極罕見的裝飾),神態生動,活靈活現;現藏河南省博物館。中間一男獨舞,腳踩蓮花座,正如唐詩人元稹詠:「胡騰醉舞筋骨柔。」西域胡騰舞,實為「西涼伎」的前身。舞者旁邊四名樂師,分別吹橫笛、彈琵琶、擊鈸和拍掌;正符合《胡騰兒》詩:「橫笛琵琶遍頭促。」
漢代時,塞外降服的部族統名為「胡」;其中分匈奴、鮮卑、氐、羌、羯「五胡」。六朝時,胡人入侵,史稱「五胡亂華」。後來,胡人有指北狄者,也有專指匈奴者。唐代時,征服了匈奴別支突厥,胡人居長安者極多,逐漸同化;而且在當時中原與西方貿易上,扮演重要角色。附圖這件北齊燒製的桔黃釉扁壺,實為中國陶瓷有胡人為飾之始,也是最先以「胡旋舞」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