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桅杆,把帆仔細捲在上面捆好,然後吃力地扛着桅杆往山坡上的家走去。走着走着,他停下來回頭望去,只見微弱路燈的映照下,那條大魚的大尾巴正高高翹在這小船後面,黑黝黝的魚頭像隻龐然怪獸般趴在船邊,魚身那副赤裸裸的骨架正閃耀着點點磷光。」
這是海明威《老人與海》接近結尾的一幕,老人與大魚在海上大戰完畢,而大魚也被隨後出現的鯊魚吃得光光,最後只剩下一條大魚骨陪伴老人一同歸來。回到岸上,老人精疲力竭,留下了大魚骨在海灘上,獨個兒回到自己的小屋去。故事接近尾聲,我不禁想起來:明明白白的一個老人鬥大魚的故事,為什麼作者要以「老人與海」為題,而不是「老人與魚」呢?
當然有人會說,在這人與自然搏鬥的故事裏,魚與大海已連成一體,代表了自然。但這說法解釋不了為什麼不以「老人與魚」為題。又有說「老人」就是海明威的自我投射,而說主角是作者的一種自我投射,這觀點並不新鮮,但要說海明威自認為「老人」,實在有點驚喜。
幾乎每一次提到海明威,大家都會寫他不屈不撓的硬漢性格,一生經歷了多次意外和受傷,左眼嚴重受傷造成終身視力障礙,人在炮火中身中二百三十餘塊炮彈的碎片,而在十三次手術,以及三個月休養後,海明威立即趕回戰場,卻又遭遇炮彈襲擊,炸碎了一個膝蓋。戰爭的傷害,有叫他氣餒嗎?當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又成為了醫療部救護車隊大隊長,從美國跑到戰地支援去了。
然而,在二戰後,海明威到了古巴生活,也寫成了《老人與海》。或許,海明威真的認老了,要退隱到海邊靜靜的生活,又可能,他真的厭世了,討厭人間的惡,寧願對着大海,寫人與自然。但我想,這時的海明威更像那一條大魚,或許生命與鬥志都在不斷的戰鬥中消耗得所剩無幾,但哪怕只剩下一副骨架,也是「閃耀着點點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