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華語電影教母\楊勁松

時間:2018-04-09 03:15:54來源:大公網

  最近在北京遇到焦雄屏老師,這位曾經的台灣金馬獎主席常被尊稱為華語電影的教母,她從美國留學回台灣即從事電影教學,以影評人、製片人以及編劇等身份,不僅推動了台灣新電影運動,更領風氣之先,與香港與內地電影界密切合作。上世紀九十年代,她不僅監製了許鞍華、關錦鵬導演的「香港情懷」系列,還與邱戴安平聯合創作《阮玲玉》電影劇本,關錦鵬執導此片享譽柏林影展。進入新千禧年後,焦老師到內地發掘了王小帥導演,為其《十七歲的單車》《二弟》等片監製,並打進柏林影展。

  認識焦老師是十四年前,我剛離開報社到某電影公司任職,為顧長衛導演處女作《孔雀》做推廣,大家自然想到請她出山。那時焦老師在內地紙媒開設專欄,通過報社朋友聯絡上她後,我們在北京見面。她的平易來自對電影自身的熱愛與責任,看完《孔雀》樣片,她很爽快答應了我們的邀請。在她的努力下,《孔雀》順利入圍柏林影展並獲評委會大獎,顧長衛等一舉成名。焦老師如同擺渡人,新導演被她送上成功彼岸後的利益,與她無關。《孔雀》在柏林參賽時,她還自掏兩萬美元為該片做宣傳公關助力,至今未有人領她這份情。如今聊起,卻成為久別重逢時的調侃了。

  十四年未見,祖籍山西的焦老師豪爽不改,我們聊起當年的同事,大多自立門戶,電影界新人輩出。那天正好遇到李少紅導演,焦老師說認識李導還是因為楊德昌導演,一九九○年楊導在洛迦諾國際影展任評委,看到李導的《血色清晨》後告訴焦老師說:內地出了位女導演,叫李少紅。兩岸電影導演早就在海外惺惺相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