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到非洲探訪,看見世界貧困的一面,於是覺得自己很幸福。
擁有這心態,當然是一件好事。她說非洲的朋友即使貧窮,但仍然露出燦爛的笑靨,滿足於現狀,她於是自我反省,覺得自己生活比上不足,比下大大有餘,應該對周遭環境滿意,要知足才是。
到非洲探訪,這是很棒的體驗。但她回來之後,整個人有一種微妙的變化,正能量很多,甚至太多,這樣對自己當然沒有問題,但把正能量發放給別人,卻令其他朋友吃不消。
「你想想非洲那些饑荒中的兒童,你就會覺得現在很幸福。」當朋友遇上困難、有煩惱、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找她傾訴,她卻掛着笑靨、握着拳頭說這些話。道理也許沒有錯,但事事用饑荒兒童去做比喻,那塵世間的問題就全都不是問題了。可是,無論理性上還是感性上,問題還是需要解決:沒有錢,就要多找幾份工作;沒有方向,就要多些讓自己參與不同的活動,嘗試新鮮的事物,發掘自己都不知道的興趣;能力不足,就要多增值、充實自己。這些都不是看非洲兒童一眼就可以解決。
當然,有人說,正能量能夠紓解心靈的創傷。可是,遇上困難,那種無助的、無力的、無奈的心理壓力,是難以控制和不以個人意志可以轉移的情感。要撫平這種感覺,正能量有沒有幫助?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關鍵在於成長經歷。如果這位朋友沒有去過非洲,她能夠用正能量治愈自己嗎?未必可以吧。她受過非洲之旅的洗禮,她有真切感受,感受化成能量;但能量並不像病菌,不能人傳人,她有這感受,別人沒有,在傾訴的過程中,兩個人明明在同一個空間,卻隔着銀河一樣的距離。
倒有一種感覺是,她未嘗過真正的煩惱。真正有經歷的人,是會不在乎其他人,不會跟人比較幸福。「比非洲兒童更幸福」也好,「點解我老豆唔係李嘉誠」也好,認真就輸了。命運給我的答案是,難關每多一個,就會成長多幾個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有一天,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