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閱讀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每每有空就會翻些醫書看些醫案,有些醫案讓我記憶猶新,獲益匪淺。
前些日子好友汪先生聯繫我,說是親戚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二十四小時就出現了黃疸,第三天診斷為新生兒黃疸症,服了醫院開的藥後,腹瀉七、八次,孩子皮膚黃色晦暗,神思睏倦,醫生建議照藍光。孩子媽媽非常擔心。她聽說有朋友的孩子得了這病,最後被迫換肝。
汪先生特地來諮詢我,孩子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他略懂中醫,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之前囑咐過親戚,孩子出生後喝一些黃連水,但沒特別的強調。問我現在還能喝嗎?我跟他說,這樣的情況黃連水已經不能用了。從汪先生的敘述來判斷,孩子應該是中醫所說的「陰黃」,曾經讀過袁述章老先生治療新生兒黃疸證的醫案,陰黃宜健脾溫化寒濕。我給孩子開了湯藥處方十劑,另外用琥珀一克、明礬一克、青黛一克,研粉和勻,分四份,一天二次給孩子吃。次日,孩子媽媽發來信息:小便變黃了一些,排了兩次大便,渣樣、深黃色。到了夜裏測黃疸,已下降。再繼續吃了一天的藥,孩子的黃疸就基本正常了。孩子媽媽激動萬分,連連誇我醫術高超。我囑咐她:繼續服用幾天中藥湯劑,護養一下孩子的肝膽。其實這哪是我的醫術高超,我只是借用了袁老先生對黃疸的治療方法,並加以運用而已。
小兒黃疸屬中醫「胎疸」範疇,因與胎稟因素有關,故稱「胎黃」或「胎疸」。《幼幼集成》中提到「黃疸之症,古人多言為濕熱……,黃之大要亦唯有二:曰陽黃,曰陰黃。而寒熱虛實總括二者之中,無餘義矣」。在我看來汪先生提過的黃連水其實也是治療胎黃的一種好方法,古時民間講究給新生兒喝黃連水,逐漸被曲解成了讓孩子先吃點苦以後就不會吃苦的說法,倒忘了喝黃連的初衷和本意,真是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