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饒公畢生孜孜不倦追求學藝,為人光明磊落\資料圖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前夕,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舉辦「饒宗頤教授追思會」,緬懷一個多月前仙逝的學術文化界泰斗饒宗頤教授。潮籍社團領袖、鄉親和學者以及饒公家人共逾百人出席追思會,在香港百萬潮籍人士心目中,才備九能、業精六學、貫通中西的饒宗頤教授,既是屬於世界的,又屬於中國和香港的,更是屬於潮州人的。
潮州會館十樓的會場布置簡簡單單,就像饒公生前的日常生活。主席台上除了巨幅饒公照片,還有一幅饒公手書「團結」二字,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陳幼南介紹,這是當年饒公書贈總會成立的墨寶,也是饒公對港九新界各個潮屬社團和鄉親的期望。
追思會首先播放一輯饒宗頤教授生平短片,再見饒公音容笑貌,格外親切。陳幼南致辭說,每次觀看饒公的紀綠片,都被饒公畢生孜孜不倦追求學術藝術的偉大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崇高人格所感動。
潮屬社團總會理事會主席林建岳以晚輩身份,分享被譽為「潮州四老」的林伯(林百欣)和饒老的交情(另外兩老是莊世平和陳偉南),以及自己對饒老的景仰,希望潮人把饒老精神發揚光大。
百歲老人陳偉南上台憶述與同鄉饒宗頤教授幾十年交往相知的點滴,有當年一同到巴黎途中的深談,也有平日聚首的閒話。活到老學到老的偉南叔某次請教饒教授,為何潮州話稱呼女性為「姿娘」?饒教授答:「姿娘,就是有姿色的娘子也。」筆者身為潮汕人,也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答案,吾潮方言果然古風猶存。偉南叔與饒公的交情非同一般,筆者十多年前曾隨香港新聞界訪問團參觀潮州市的饒宗頤學術館,這座一九九三年興建的饒學館,偉南叔是發起人和捐款人之一。幾年前,潮州鄉賢黃書銳、謝錦鵬等人發起成立潮州市饒學館成立基金會,饒公捐出多幅字書畫為基金會籌集資金,筆者主持了慈善拍賣晚會,延續十多年前的緣分,當晚饒公、偉南叔以及潮州市政府領導都在場。數日後潮州商會老友楓林兄轉交饒公贈我墨寶「一鳴驚人」,令我受寵若驚,十分感動。
追思會嘉賓分享階段,劉炳章建議要當局爭取在即將落成的西九文化中心設立永遠性的饒公紀念館,得到現場人士認同。前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透露,他的父輩在家鄉與饒家是世交,但直到他從美國回到香港出任中文大學校長之後,才有機會與饒公接觸,劉遵義特別提起二○一○年與饒公一起到敦煌,非常難忘。另一名分享嘉賓紀文鳳也提到那次饒公敦煌之行,使她對饒公有更真切的了解和認識。饒公一生與敦煌結下不解之緣,他是敦煌學權威,筆下獨具一格的荷花,深受敦煌壁畫影響。筆者記得,潮屬社團參與了那次敦煌之行的策劃,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民政局局長曾德成等多名政府官員,以及時任港大校長徐立之等也有同行,當晚在莫高窟前廣場為饒公舉辦九十五華誕祝壽晚會,新聞報道青海玉樹地區發生泥石流造成多人傷亡,饒公當即將潮屬社團首長和鄉親晚輩為他祝壽的賀金數十萬元悉數轉捐災區,筆者受委託上台宣布饒公這一決定時,全場熱烈掌聲響徹古老敦煌的無垠夜空。
上台分享的還有潮州商會副會長林宣亮等,而台下一眾潮籍領袖馬介璋、許學之、蔡衍濤、張成雄、馬介欽、歐陽成潮、吳宏斌等人默默聆聽。西諺說,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要說,在一百個認識饒公的人心中,也有一百個饒宗頤的故事,那是真實的、偉大而平凡的故事。
饒老的女兒饒清芬在追思會結束前致感謝辭,透露正在全面整理饒公的作品。饒公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大學退休之後,他在學術上和藝術上的成就進入井噴期。芬姐說,饒公每天沉浸在學問上,周末寫書法和畫畫,兩三個小時作品已鋪滿全屋。芬姐既是女兒,又是得力助手,這是饒公晚年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