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林足球》裏,三師兄從金融大廈走出來時,用一句「秒秒鐘幾十萬上落」調侃香港金融人的快節奏生活,一時成為經典。金融、投行、保險、廣告……在這些行業中工作的人,總如超人一般,穿梭在中環、尖沙咀,馬不停蹄,掙着票子,買着房子,不養孩子,找點樂子。
和他們一樣忙碌的,還有位於社會底層的「窮人」,洗碗、掃街、收破爛。手停口停,疲於奔命,辛勞纏繞,終此一生。
上述兩種人,應該是香港最忙碌的人。一群人在高處,光鮮亮麗;一群人在低處,一聲嘆息。
另外的人群呢?大部分的,介於二者之間的人(其中不少還是年輕人),生活的節奏似乎「越來越慢」。當然,快慢的對比,是需要參照系的。相比隔壁台灣,香港總體上還算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但是與高歌猛進的內地相比,香港的生活節奏,慢了不止一拍。
最近和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聊天,他提到,現在的北京,他所身處的互聯網行業有個不成文的數字規則「九九六」:朝九晚九,一周六天。他說,在北京,從二十出頭到三十好幾,都在努力追夢,大家都怕一旦慢下來,就會被拋在後面。
另一位去年剛從北京某重點高校畢業回港的港生,幾天前猛然從她FB的動態得知,她又去了北京工作。一問才知道,在北京讀了四年書的她,已習慣北京速度,「回來工作覺得節奏好慢,而在北京的同學們,現在都忙的不行,相比之下,覺得自己太懶散了。」她這樣說。
是香港變慢了,還是包括北京在內的內地城市變快了?港人信奉的「Work Life Balance」生活哲學,究竟是提倡注重生活品質,還是逐漸成為懶人散漫的藉口?我回答不上來。不過,這幾天來旅遊的朋友卻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觀察:街上港人的行走速度,比起前幾年,似乎慢了許多,「這次在街上幾乎沒有被快步行走的人撞到。」
也許,香港真的變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