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特別討厭吃口感綿軟的東西:冬瓜、茄子、絲瓜、豆腐都在此列,甚至連芋頭都未能幸免。如今卻奇怪。除了冬瓜依舊可有可無,魚香茄子、清炒絲瓜、紅燒豆腐、水煮芋頭成了我的最愛,只覺得它們適口充腸,回味無窮,比大魚大肉還可心。
口味會隨年齡、經歷變化不稀奇。說得簡單點,未成年人正在成長期,身體需要補充蛋白質和脂肪,所以愛吃肉、糖和垃圾食品。有位國內訪問學者帶着十五歲的兒子來我校,那孩子特別青睞漢堡、可樂,總瞞着父親偷吃,他是真覺得這兩樣東西美味無比。年齡大了,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沒那麼大,消化功能也不如從前,飲食愛好就漸趨清淡、軟爛了。
不過,本次回國,我見識了許多不尋常的養生膳食方式。如,過午不食;下午四點吃晚飯;晚上只吃菜不吃飯;或月半辟穀。踐行者多為老年人。他們談到各種非主流膳食習慣時態度虔誠,說起它們的健康效用來更是言之鑿鑿,滔滔不絕。內地看病難,不僅難在費用高,也難在醫療資源匱乏,難以滿足大眾需求。老人希望通過食療、走路、氣功或其他方式改善健康,其情可憫。他們退休後,不必像青年人那樣朝九晚五上班,或像事業負擔重的中年人那樣加班加點,就有時間去試驗、實行獨特的膳食方式。不過,我總擔心他們受騙上當。看到新花樣就深信不疑,不僅無益健康,還冒了致病甚至致命的危險。
另一方面,營養學家又「朝令夕改」。一會兒說非吃早餐不可,一會兒又說吃早飯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病,讓人無所適從。對自己的壽命和健康,我們還是盡量保持平常心,用存疑、證偽的科學態度看待一切「養生秘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