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偶然所得,無數精子之中一顆進取而幸運的,和卵子相遇上了,再在子宮裏孕育十個月,才長成了生命。能長成「這一條生命」,實屬不易。
要對得起這條生命,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固然要過得好,老年更要過得好。按聯合國定義,六十歲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歲至八十九歲才是老年人。香港人現時的平均壽命女為八十七點三歲男為八十一點三歲。從進入老年人行列到死亡還有很長時間。這段不算短的時間裏,還可以充分享受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隨心而行。但如果把死亡比喻作「天完全黑下來了」,那麼這階段的天已開始暗了。一路的風光也漸現朋友少、關注少、病痛多、回歸床的四步驟,也是時候做好規劃了。這才能在「天完全黑下來了」那一刻,從容淡定地告別世界。
當代老人對死亡大都不再諱莫如深,公開討論如何老去和死亡反成了時尚話題。更多的老人不再把身後事聽任後代處理,「天黑」之前就立下遺囑自主處理財產、醫療、殯葬事宜。後代只需按先人吩咐去做,就是盡了孝心了。
台灣名人瓊瑤,目睹了丈夫平鑫濤失智的痛苦,主張放棄插管,等於放棄搶救。這與繼子女有嚴重分歧,但她的聲音得到民間熱烈和應。過去的觀念是要全力搶救病人,哪怕他已不可能清醒,哪怕是傾家蕩產。但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那種情況下宜停止醫療手段,這是善莫大焉,才是對病者最大的關愛。
深夜裏,我看到一組上海電視台有關病人過度治療的節目。一組老年病人全靠插管維持呼吸和營養,沒有自主意識。醫生在幾次搶救後,和家屬說明真實情況。有的家屬會與平鑫濤的子女一樣,堅持治療讓老人「活」在他永遠迷沌的世界,但更多的家屬同意逐步減少藥份,幫助老人自然走向「天完全黑下來了」的一刻。
這是人們對「死亡」認識的進步,也是老年病者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