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回鄉客 游子情\過來人

時間:2018-04-04 03:15:38來源:大公網

  圖:上世紀六十年代回鄉客擠火車的場面\作者供圖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雖然並不富裕,但相對起新中國成立不久的內地同胞而言,也算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此當時的內地同胞(尤其是廣東省)都很期望得到在港生活的親戚朋友接濟。

  筆者還記得,大約六七歲的時候,跟隨爸媽回鄉探親,出行前要準備很多東西,例如將家裏的舊衣服用布袋打包起來,部分放不下的,就索性穿上身。所以即使氣溫並不太低,一家大小都穿得像隻糉一樣,汗流浹背也在所不計,其他要攜帶的東西還包括食油、藥油、膠盆、水桶、打火機等。總之就是人人一條擔挑,回程時就只有隻身一個。

  由於火車是當年北上的唯一交通工具,所以每逢到了春節前後,尖沙咀火車站迫得水泄不通,很多人提早大半天就到火車站購票輪候。雖然如此,也不是能夠保證順利登車,因為行李比人還要多,在火車到站時,不單要想辦法讓人能夠擠上車廂,還要顧及大包細包的行李。在此情況下,因碰撞而產生的口角,甚至打鬥就司空見慣,有人在門口上不了車,就索性爬車窗,然後再將行李從車窗塞進去,總之,秩序之混亂非今日電氣化列車可以想像。

  即使能夠順利上車,也只是艱辛旅程的開始。因為當年內地的交通和基建落後,旅客到了羅湖之後,還得先在內地邊檢口岸填寫「港澳同胞回鄉介紹書」,再購買深圳北上的火車票,花大半天到了廣州之後,又要購買當地前往不同鄉鎮的長途汽車票或者渡輪票。如果選擇長途汽車的話,也不是可以安穩到達目的地,在整個珠江三角洲都未有橋樑連接河道兩岸,因此乘客要在中途下車換乘汽車渡輪,但渡輪每次只能運載數輛汽車,是故造成長長的等候過渡車龍,乘客可能要等上兩三個小時。

  不過,隨着國家發展壯大,上述現象俱成歷史,卻是一本很好的憶苦思甜教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