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白先勇:《紅樓夢》是史詩式輓歌

時間:2018-04-02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白先勇詳解《紅樓夢》中詩詞和戲曲的點題之妙\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紅樓夢》是一部說不盡的小說。」白先勇於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紅樓夢》的旨意——《紅樓夢》中詩詞與戲曲的點題功用」講座時,多次強調此句。在他看來,《紅樓夢》處處充滿象徵,講述的其實是佛家寓言,女媧補天靈石墜入紅塵,成為多情人賈寶玉,最後歸真,全書可謂道家、儒家、佛家熔於一爐,互為引證。

  深刻揭示人生無常

  當日講座現場聚集眾多聽眾,白先勇一直站着講,配合演示文稿,用深入淺出的手法解讀書中詩詞、戲曲,看它們如何呼應人物命運,以及如何預示其後故事發展,書中詩詞並非裝飾,而是融入小說主體。白先勇說:「《紅樓夢》是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文化的極點。」他稱《紅樓夢》為史詩式的人生輓歌,深刻揭示人生無常,並指出書中不少人物的衝突關係實為儒家與佛道兩家思想的交鋒。

  譬如賈政與賈寶玉的父子關係即是儒家與道家、佛家之間的衝突,是兩種處世哲學的衝突,這種衝突恰對應人生不同階段:年輕時期盼功名,體現的是儒家的積極入世,而到了中年難免遇到挫折和打擊,這個時候又渴望出世,嚮往道家的歸隱,晚年時看破紅塵,開始追求佛家的反璞歸真。」白先勇表示。

  他形容《紅樓夢》是集大成的一部書,從中可看《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等文學着作等對其影響,「曹雪芹是在前人基礎上創奇書,書中詩詞及人物都並非裝飾,而是各有其點題功用和象徵性,比如開篇的甄士隱,他的經歷即暗合故事主線,預示人物命運浮沉是由盛至衰,最終悟道,恰如甄士隱遇到那個道人所唱的《好了歌》。」

  人生無常,禍福只在旦夕之間,白先勇展示《好了歌》作進一步闡述:「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所謂「好」與「了」,其實可以相互轉化,「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既唱出人世無常,亦體現道家對儒家的嘲諷。

  眾所周知,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遇到十二金釵,由此衍生出《紅樓夢十二曲》,這在白先勇認為是全書最具點題功用之處,諸如《枉凝眉》、《聰明累》即預示林黛玉和王熙鳳,道出她們的結局,而總結曲《飛鳥各投林》又以「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說出整個故事的結局。

  以戲點題功力深厚

  「誠然,曹雪芹撰寫《紅樓夢》的策略是以戲點題,其功力是十分厲害的,甚至在盛時已點出未來的敗亡。」白先勇道:「例如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賈家正處於勢力最盛之時,然而元妃所點四齣戲《豪宴》、《乞巧》、《仙緣》和《離魂》正是以戲點題,《豪宴》取自清代李玉的《一捧雪》,預示賈家被抄家;《乞巧》出自洪昇的《長生殿》隱喻元妃之死;《仙緣》則是湯顯祖的《邯鄲夢》一折,以鏡花水月終成空的手法點出賈寶玉出家,榮華富貴僅是夢一場;《離魂》則源自湯顯祖另一部作品《牡丹亭》,象徵黛玉之死。」

  生離死別是小說家都會面臨的兩大寫作考驗,因此他將「黛玉之死」看作是曹雪芹書寫的「警句」,「黛玉葬花一節,她借花自輓,又何嘗不是說這世間美好之物,都有凋殘一刻,而她與賈寶玉的愛情,終究成為一場鏡花水月。如此設定,既加重《紅樓夢》本身的悲劇力度,亦是與書中主題環環相扣,一如詞人李煜所寫『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