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樹/熊 鶯

時間:2018-04-01 03:15:51來源:大公網

  一盤枇杷,一碟木片,配在冰淇淋盒上的那種小木片。亞熱帶河谷氣候的四川米易,餐桌上,總有這樣搭配的一份果盤,在隆冬,當別的地方,枇杷樹葉早凋零時。然後,你用木片輕刮枇杷皮,皮與肉瞬間分離,輕輕一撕,肉裸露出來。當下與之下,這山裏的一段光陰,也這樣須臾裸露。

  一九六六年,小職員,他的領導被批鬥,他陪跪在一旁。批鬥他們的人是同僚,這些人自命「造反派」。後來,歷史翻到了另一頁,「五七」幹校。霎時之間,天地間冒出許多「幹校」來。那是幹部和知識分子們下放農村,輪流鍛煉之處。四川的某幹校建在米易縣的灣丘鄉。小職員還記得,他乘坐貨車,整整三天,才抵達那座彝人居住的山腹。

  一九七○年的幹校,已相對寧靜。床頭一盞馬燈。不再開批鬥會,不再「早請示、晚匯報」。每日下田、刈草、挑糞、收割。也有人會去修橋、築路。勞作之餘,小職員愛上山去採蘑菇,某日,同行人指着一株桑樹,「金石上吊在這裏。」比人高一點的一株小桑樹。

  那株桑樹,那時一定沒阻止一個生命,遲緩地完成着一個個動作。自我撕裂、折斷或者倒塌。

  金石個子不高,外省口音,從前,職員聽見同事與金石先生通話,金石同志,能給您匯報工作嗎?然後肅然而去。「走資派」金石,那時若知「文革」有盡頭,凌辱有盡頭,從戰場上走來的他,會不會再忍一忍。

  「幹校成立於一九六九年二月,原四川省級機關八十六個單位的幹部九千○一十二人,工人八百二十九人,先後來此勞動鍛煉。」在米易縣歷史文化展覽館,一組數據下面,是諸川籍作家的名字,流沙河、孫靜軒等。而在遠方,巴金、俞平伯、冰心那時也都在不同山野之中的幹校裏。

  灣丘幹校,一株參天的黃葛樹仍在,籃球場仍在,開批鬥會的戲台仍在,糧倉仍在,那日於幹校舊址,黃葛樹下那石碑前,一行作家上前留影,我遠遠走開,去給當年的小職員——我的父親打電話,爸,當年您住在哪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